玉照是什么意思(玉照的解释)

2023年8月11日18:15:05玉照是什么意思(玉照的解释)已关闭评论

作者:黎荔

喜欢玉人这个词。玉人、美人,这些词都是不分男女的,美者颜如玉。遥想盛唐时代,长安的春光里,一位肌肤如玉的丽人安辔而行,艳光照人,一路摇玉坠珠,如一树纷繁梨花,随时飘坠些芳香的蕊朵。遥想魏晋时代,一位美姿容的君子举杯邀明月,萧萧肃肃,爽朗清举,醉酒时如玉山之颓。

传统文化中与玉相关的词汇,都是美好无比的。雕栏玉砌,琼楼玉宇,玉树琼花,锦衣玉食,漱玉含芳,珠圆玉润,冰肌玉骨,金枝玉叶,玉树临风,金科玉律,金声玉振,金珠玉屑,软玉生烟,怜香惜玉,香消玉殒,守身如玉,玉碎宫倾……我可以一口气数出一大串来。光一个中国的国字,我就很喜欢,因为国含宝玉。曾有人请我为新落成的大宅院题写门楣,我记得一口气报了日月升恒、咸丰熙宁积厚流光、芝兰荣茂等八个,最后主人最喜欢的是玉光照耀和芝兰玉树,前者形容华美,语出自大唐一代女帝武则天《昭和》诗:升歌荐序,垂币翘诚。虹开玉照,凤引金声。后者比喻家族人才兴旺、儿孙有出息,语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芝兰是一种高贵的香草,玉树是传说中的仙树,芝兰玉树,后人因此将它们比喻为优秀的子弟。

真正的玉人是君子,儒家学说中素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将玉作为修身养性的媒介物,由于他们的倡导和介入,以玉比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同信念。杜甫有诗句秋水如神玉为骨 (见唐杜甫《徐卿二子歌》一诗),秋水指的是眼睛,是眼睛有神也。玉,质细而坚硬,用玉骨来形容人的气质高尚、气节坚定。以玉为骨是为人相当高的标准。

早在儒释道三教未发生前,玉石就成为先民信仰膜拜的对象,并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与神话联系起来。上古时代,人们对天怀有敬畏之情,以为昊天无极,并且认为天是玉石质的,补天只有用同样材料方可,于是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从此玉石就作为信仰的物质符号流传千年。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其他任何器物有类似的特质。玉石在古代被认为是通神的,具有神圣、永生的意义。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就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字样,正是反映了直至曹雪芹时人们对玉石还保有的信仰。正因为玉石是信仰的物质符号,它还是王权,财富的象征物。皇帝的玉玺就是用玉制成。

想起《红楼梦》里贾宝玉病重,和尚来说会医,袭人等把他身上带的通灵宝石解下来递出去,那和尚接在手里只见玉色暗漠昏浊,不觉长叹一声道,青梗峰下,别来十五年矣,竟如此为贪嗔爱痴所困,你那本性光明何在也!我读到这一节,反复回味,真要掩泣。石兄入世,红尘污浊,人有病,玉有翳,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本是一体,他是真真正正的玉人啊!通灵如宝玉、浊浊如你我,自然不会通晓这当头棒喝:其实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都是一个通灵剔透的婴儿,露珠一样降生于世,就因种种贪嗔爱痴,本性迷失污浊不堪,蓦然回身望见从前,是多么触目惊心!多少人一路浸染,光明无存,污秽混浊。谁都有块通灵宝玉,多少人自己给弄丢了。

从《诗经•小雅•白驹》中的诗句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到《二十四诗品•清奇》中可人如玉,步履寻幽,玉的信仰境界曾经如此美好,其人如玉是一个至纯至美的境界。其实,最初的最初,每个人都如浑金璞玉,可以任意雕刻,成圆就方。所有的玉,都是由石而来的,其间不知要历几劫几难,由多少天风海浪、烈焰飞沙煅造而成。玉人之稀少,在于大多数普通人,不具备较高自动化能力,自我革命,自我迭代,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从鼻青眼肿的小石砾打磨成温润如玉。我们最后成为什么样子,是天赋,同样也是选择。有些人年轻的时候也是愣头愣脑的,不知所措,后来就像一块开琢的璞玉,经过时光的细细打磨,越发显得晶莹,圆熟,独具内蕴,呈现完美。

等到他或她到达其人如玉之时,一般人只知其美,不知其坚。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是外圆内方,外表温和谦卑,内在强大坚定。那些由石成玉的人,其实是极其坚忍不拔的,如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虽然看起来莹透纯净、洁白无暇、如同凝脂,但韧性和耐磨性都极强的,质地致密坚硬,玉骨玉心铮铮。所谓唯有玉人心似铁,始终不负岁寒盟。不过,中国古代玉一般的君子,哪怕个体道德修为辉煌而光芒四射,但还是要收敛谦虚而尽量掩藏自己的光芒。明明是块玉,却是不把自己做玉看的。正如兰亦为草,深山兰自芳,玉亦为石,大美藏天地。

懵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