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该有多长啊‖老家许昌
文·图‖韩国军
时逢春节串亲戚,亲戚是自家侄女,去年出嫁到了登封市大冶镇肖家岭。路远,大哥会敏开车,拉着我和岳父母。在去的路上,我提议中午在侄女家吃过饭了,如时间允许,去离侄女家不太远的告成观星台(民间也有摘星楼一说)。大哥欣然同意,岳父母也高兴赞成,岳父是退休教师,我感觉他对去观星台(我们这有天心地胆出告成一说)很是兴奋。我就别说了,四个字:激动、期待。(想看看本文作者韩国军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禹州故事:取雨,抬杠,打野是啥意思?)
中午吃过饭,告别盛情款待的侄女一家人,我们四人匆匆朝观星台方向而去,导航约6公里左右就到了。在车上,我的心里充满了疑问:摘星楼有多高?真能手可摘星辰吗?量天尺有多长?咋量天的呢?天心地胆长啥样?……
下车步行去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深红色牌楼,匾额书有人文告成四字。
走青石台阶步步高升,穿过卡口,顺着青石铺就的林间道路北行,道路两边立有二十四节气图解,比如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比如清明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左右,习俗有踏青、扫墓、荡秋千等……
道路前行到一高台,路中间地面镶嵌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位图,我感觉这个方位图应该是所指方向最准的了。
再北行穿过一墙壁,上方有一匾额写千古中传四字,有简介曰照壁,乃清乾隆十三年时任登封知县施奕簪所建。照壁后一古建门房,两边立柱似石柱,有联曰:
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變寒暑
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
嘉庆十四年巳己五月
过门房有一建筑映在眼前,西柱上挂有宋健于1992年1月10日所题写的中国天文博物院七个大字。门口两侧有石鼓一对,刻有花草,下有云朵,石鼓上爬有蟾蜍,我想寓意是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吧!
走过这处建筑,看到立体形石块,底大上小,上方又嵌有一石柱,高约八尺有余,看上方文字,虽有模糊,仔细瞅还能辨清周公测景台几个大字。
下方有简介:周公测景(通‘影’)台是西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营建东都洛阳时,在登封告成(古称阳城)利用土圭、木杆进行测影,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的古天文仪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太史监南宫悦仿周公旧制,将原土台木表改为石台石表。
我们看到的是唐朝仿制的了,一样的震撼。(文首图为周公测景台)
周公测景台偏东北方一块空地上,置立着各种天文仪器仪表,岳父母径直走了过去,比我还着急看呢!我也疾步跟上。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一长方形花岗岩石台,南北长。东西窄,中间固定一铜制三角形,四周刻有二十四小时时间刻度表,我从口袋拿出手机一看一对,12.52分,太阳光线穿过三角形装置,刚好与我手机上的时间对上,妙哉。
各种仪器让我大开眼界,有乳白色圆形石圭,圈子边缘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石圭有立着的,较小,有与地平着的,较大。还有一花岗岩立着石板,上面刻画着网球的图形,简介称其子午式日暮。
另有两件铜铸制的天文仪器,做工精致,特别是上面的龙形体,栩栩如生。一件简介曰: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参详了浑仪各种优缺点,全面简化了该仪器,因此称为简仪。
简仪分为赤道和地平两个装置。赤道装置由四游、百刻、赤道三个环组成;地平装置由阴纬、立运两个环组成。两个装置各自独立,改变了传统的同心装置方法。
回首西望,一青砖建筑尽收眼中,虽然有松柏掩映,但也不失它的雄伟气魄!岳父指着墙体的两个坑凹处说,那是日寇炮弹留下的弹坑。我走近看简介,果然是1944年日寇炮击观星台留下的弹坑,国弱被人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辈当自强呀!
观星台是一座梯形建筑,建筑两侧砌筑有台阶可通往观星台最上方平台处,鉴于对文物的保护,两个通道均已封闭。正值午时,太阳光正毒,观星台肃立,站于台下,仰望苍穹,仿佛有能抱日月,抬手摘星辰之感。台身中部有一从底部直通台顶凹槽,量天尺(石圭)从台身凹槽处向北延伸约50米左右,尺高尺半,下部青砖垒砌,上面全部青石铺就,青石上刻有槽沟。到这,我想量天尺的长度大家应该知道约有多长了吧。
【作者简介】韩国军,禹州市浅井镇大冀庄村人,农民,爱好文学。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