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浮云遮望眼(莫为浮云遮望

2023年3月2日15:29:10莫为浮云遮望眼(莫为浮云遮望已关闭评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不要为眼前的得失和悲喜而斤斤计较,举步不前,人生路,坎坷起伏,高高低低,在所难免,岂能因为眼前的一片浮云,就遮蔽住了前进的方向,看不到归途,看不到方向。

当你拨开眼前的那片浮云,向前迈进,向远方眺望,不经意间,你就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转机。

有很多机遇,就隐藏在绝望到失望的人生转角里,前进一步,你就会收获成功和希望,而举步不前,只会让你困在迷城,无法走出情绪的泥淖和沼泽地,无法从失败中抽身,向成功迈进。

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曾规劝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益放眼量。

他指出柳亚子之所以牢骚太多,是因为眼光看得太近,跳不出个人的圈子,毛泽东劝他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劝他不要回乡隐居,留在北平工作。

柳亚子得诗后,感动万千,接受了毛泽东的规劝,继续了光荣的革命工作。

可见,一个人只有眼界开阔,心胸宽广,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才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和欲望,羁绊住前进的脚步,尘封住眺望的眼睛。

宋王安石在脍炙人口的《飞来峰中》诗句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当时的他,年少气盛,胸怀抱负,想要依靠变革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可是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却异常尖锐。

面对困难,他并不灰心失望,并没有让短暂的浮云遮住望眼。

他站在高塔之上,抒写了这首大气磅礴的诗歌,直抒胸臆,用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虽然眼前有浮云蔽日,可是他却能够想像到浮云飞走以后,旭日东升,山河壮丽的美丽景象。

后来,王安石在远大理想指引下,做了宰相,受到皇帝重用,大胆推行变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抱负,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国家的富足和军队强壮。

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认清人生的方向。

眼界决定了你的境界,而境界决定了你的格局,格局又决定了你的结局。

眼界本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当你站得高度不够时,你看到的都是问题,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可是,当你站得高,眼界足够开阔时,你不单单会发现一览众山小的美景,更会发现千条万条的路都在脚下,而条条大路都通向心中成功的圣地。

井底之蛙的人,永远看不到广袤的天地,看不到辽阔的风景,所以,它的观点总是狭隘可笑的,总是受人耻笑的,它的出路总是局限在一方深深的井中。

而那些胸怀远大抱负的人,那些气度从容的人,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眼界开阔。

要么读万卷书,要么行千里路,要么交人生挚友,在学习与进步中,在登高望远中,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和辽阔的胸襟及气度。

眼界宽了,心胸自然宽,自然能够轻而易举躲开阻挡在眼前的浮云,自然能够轻而易举战胜阻挡在眼前的困难,继续大步流星向着远方前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

我们清楚地知道,面对困难和坎坷,面对不顺心的事情,牢骚起不到丁点作用,相反会使身心健康受损,使士气和斗志受挫。

此时,何不向古圣先贤学习,收起满腹的牢骚和抱怨,坚定信心和斗志,开阔胸襟和气度,高瞻远瞩,放开眼界去看,去思考,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认识到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只要平心静气,思考对策和方法,只要胸怀抱负,用理想和志向,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相信,一定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遇到困难和坎坷,在脚踏实地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心平气和中求壮大求强盛,在厚积薄发中求飞跃求爆发,在积极向上中求希望和成功,相信一定可以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中,寻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一种眼界,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格局。

在坎坷磨难的人生征途中,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向成功和幸福迈进了一大步,而那时,所谓的浮云都是神马,意有心生,心随意动,一切浮云都会因为你眼界的开阔,心胸的开阔而退避三舍。

懵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