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祯墓、徐达墓及李文忠墓6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建筑布局
明孝陵选址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神道,二是陵宫,即享殿、宝城等陵寝主体建筑。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四十五里,辟大金门、王门、西红门、后红门、东西黑门。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天国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石像生、碑亭、文武方门、享殿门台基、享殿台基、内红门、方城明楼及宝城墙体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皇陵建筑。
神道
谒陵路线起自南京皇城之东的朝阳门(中山门),至卫岗有下马坊,下马坊内即为明孝陵的神道。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由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
下马坊
下马坊即孝陵神道入口,坐西朝东,为一座二间柱头冲天式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前有嘉靖十年所立石碑,上有明世宗手书神烈山三字,旁有明思宗崇祯十四年所立卧碑,上书孝陵禁约。
大金门
大金门在下马坊西北数百步,规制同北京明十三陵大红门,为朝祭所经之门,黄瓦单檐庑殿顶(屋顶现已无存),门三道。面阔26.66米,残高4.91米。大金门之西为王门,再西为西红门,为官员谒陵及守陵、修缮人员出入之门。
神功圣德碑
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6.7米,赑屃高2.08米。
懿文太子东陵
洪武二十五年建,其址过去有过争议,一说在梅花山之西,一说在孝陵东。现在经过考古发掘的遗迹在孝陵东约60米处,作为明东陵原址陈列。
陪葬功臣墓
明代开国功臣除少数归葬故里外,大都葬于南京近郊,从而与明孝陵、明东陵一同构成了明初帝王陵寝的宏大体系。位于南京的明代开国功臣墓,主要发现于三个地点,即南京东北郊的钟山之阴、北郊幕府山之阳与聚宝门外的南郊丘陵地带。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孝陵位于钟山之阳的独龙阜,故位于钟山之阴的明代开国功臣墓,向来都被视为明孝陵的陪葬墓而备受重视。
将钟山之阴作为开国功臣陪葬墓区的规划,当始于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孝陵卜建前后,而据考古发现,武臣得以赐葬钟山之阴的宠遇,似止于洪武二十三年。此时正值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党案大肆屠戮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河南侯陆聚等开国功臣,可见随着朱元璋晚年猜忌心理加深。乃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蓝玉案的继起,开国功臣入葬钟山之阴的可能性业已荡然无存,明孝陵陪葬制度或亦废止于此际,故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葬的仇成当系明代开国功臣中最晚被礼葬于钟山之阴的公侯。
王焕镳《明孝陵志》曾引《康熙江宁府志》与胡祥翰《金陵胜迹志》,统计钟山之阴的孝陵陪葬墓有15座,即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东瓯王汤和墓、江国公吴良墓、海国公吴祯墓、永国公薛显墓、滕国公顾时墓、许国公王志墓、安陆侯吴复墓、营阳侯杨璟墓、燕山侯孙兴祖墓、汝南侯梅思祖墓、静诚先生陈遇墓、太常寺卿吕本墓,但这一记述显然并不准确。 例如,经考古发掘证实,东瓯王汤和葬于今安徽蚌埠曹山之麓,不在南京。 而《江南通志》关于卒赠皖国公的安庆侯仇成死后得以赐葬钟山的记载,却又为《明孝陵志》等所忽略。通过考古发掘,只可证实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祯墓、徐达墓及李文忠墓6座功臣墓的确位于钟山之阴,固属孝陵陪葬墓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