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第15章,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老师,为什么孔文子可以获得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我现在每天学习一点经典,哪怕是一句话,都会感受到开卷有益、受益匪浅,体征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以上这段对话有四个关键词:文、谥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先从孔圉的谥号说起:
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有: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文:据《逸周书·谥法解》,满足以下几种条件才可以获得文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子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
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这样问孔子是有原因的。根据《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从子贡和孔子看孔圉的着眼点不一样,在子贡眼里,孔圉犯上作乱、没有让自己的女儿以礼而行,所以是不可以享用文的谥号,有点名不副实;而孔子看到孔圉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一面,所以死后被授予文的谥号是名至所归。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一念为善、一念为恶,所以在上古时代尧舜禹圣明君王就教诲我们——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命运就藏在起心动念里!盖棺定论源自当下的行动。
孔子的谥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我们经常会称呼孔子至圣先师的由来,意思也比较好理解。余下四个字是大成、文、宣,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文的意思上文讲过了,何为宣?圣善周闻曰宣,所谓圣善,就是通情达理,周闻是指见闻广博。
所以,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20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19章。
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22章。
国泰民安,致敬至圣先师!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阖家团圆,祝愿天下家人!建设幸福圆满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