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我们是来欣赏自己安排的人生过程的,所以不要计较结果怎么样。
一名修道者修习多年,仍没有开悟,自己对此疑惑不解。
高僧看出了求道者的疑惑,于是找来修道者,对他说:如果仅有两件东西让你选择其一,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
修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
高僧笑道: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
修道者顿时开悟,感谢高僧教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
做人,第一要认清,知道自己的定位,第二要找到适合自己快速生长的途径,而不执迷于虚幻的欲念。
很多人在欲念与生长之间选择了前者,欲望的无止境,导致了心理失衡。忘记了当下,忘记自己是谁,忘记将要去哪里,在此去经年中,一无所获。
那么,人生到底该如何过,又该以何种心态来过,才算不枉一生?
1.时刻静下来,内观自己
天底下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的眼睛,一共有两只,全都向外。往往看别人比较清楚,看自己却相当糊涂。
知道别人只是自己有智慧而已,能够知道自己,才是个明白人,这比智慧高一层次。
因为一个人了解自己不能完全靠智慧,必须要有道德。
智慧再加上道德,才叫明。
凡是没有德的人,想到自己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没有问题,是好人。
坏人大部分认为自己是好人,否则就坏不下去了。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坏,一般不会坚持下去。
不知道自己坏,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这种人就不是明白人。
现在,有很多人总结过去时,都不去反省自己的缺点。就算反省,多半两秒钟就解决了:没有问题,我很好,错的都是别人。
做人,一定要做个明白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有品德,才知道自己这个错了;有品德,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自己、善待别人。
那我们一般人如何做到明人呢?
《大学》里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实主要就是静下心来,内观自己,与良心对话,就能生出德慧。
2.面对欲念,先想合不合理
现在社会,大家普遍轻视道德,导致内心抗拒欲念的功力不足。
多少人的财富,来自于不依循正道的通路;多少人的富贵,建立在自私自利的不择手段之上。
想想如果凭空出现一块金子让你选择,你知道是灾还是祸?
有一次,一个组织请了当地最有钱的人,跟我一起吃饭。
我坐在那里,旁边的人一直告诉我他什么都有,不管是私人小岛,还是飞机。
他只问我一句话:你看我怎么样?我说:你内心不安。
他马上乱跳:我有什么不安?我赚这个钱都是合法的。
我说:合法不一定合理。你这么一跳就是不安,你如果安,我再讲十句你也不会跳。他听后一句话都没有讲。
合法不一定合理。中国人比较高明,只讲合理不合理,不太讲合法不合法。
法有时候规范不到,因为都是事情发生之后,才立法来规范。而理是有远见的,先有理,后来才有法。
不依循正道的利益,不遵循天理良心的财富,就算可以得到,也不应该取得。
因为它会时时让你内心不安,有所忧虑且心生恐惧,并且早晚有一天会连本带利收回去。
人一旦有念头,就要付出代价,面对一件事情当欲念来临的时候,要多想合不合理。
而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没有违法就去做了,只有秉持合不合理,人生才不断走正道。
3.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功名由天定,修德在自己,把自己修炼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就是内圣。
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求功名不一定能得到,想做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做到。
人生,是来做自己的,坚定内心的信念,不必跟风,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我们一定要清楚,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各人有各人的使命,各人有各人要做的事。
每个人的方向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而且上天还会居于这种差异性,赋予每个人不同的特长,然后一生来发挥和运用。
所以,《易经》才告诉我们: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做好自己,才能获得天助。
这一生,我们是来欣赏自己安排的人生过程的,也不要计较结果怎么样。只问耕耘,莫问收获,那就没有什么怨恨了。
记住这两句话就好:事情没有发生以前,你要好好考虑周全,用心预防一切错误,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事情已经发生,你就高高兴兴去面对,去接受,问心无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管别人怎么说,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好。
儒家荀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涉猎,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成功的起点是自我分析,避祸的秘诀是自我反省。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人是非,遇事多向内求,踏实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也许正是最心安的生活之法,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