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到的黑水鸡巢与蛋
楚辞是要吟唱的。鸟何萃兮苹中,罾(zeng)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只可惜我们不能,若翻译成白话,就白而无味,像一碗凉水。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渔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这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几句。端午节,人们总是想起楚国的屈大夫。端午期间观水鸟,鸟何萃兮苹中?
苇丛中的大苇莺
吃粽子,有一种怀旧的情感。粽子叶是指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我说不准,但在当地,人们主要是采摘芦苇叶来用。于是,端午节之前,湿地的芦苇可就倒霉了,一些长得好的,叶子大的,几乎被剥光。芦苇地很少有人进去,东方大苇莺们在里边安家坐巢,十分安全。想不到的是,吃粽子的人们,间接地成为苇丛中鸟类的杀手。闯入芦苇地中采摘苇叶的人们,一旦遇上鸟巢,或许其中还有鸟蛋,一并毁之,一窝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剧,端午前一段时间,在湿地苇丛中上演。
大苇莺的巢,芦苇已被折断
在湿地观鸟拍鸟,我从来没有深入芦苇丛中窥探秘境的念头。常常站在芦苇外面,倾听东方大苇莺们呱呱叽—呱呱叽的叫,看有的个体从其中飞出来,站在一棵结实的芦苇顶端,张大嘴巴大喊大叫几声,然后悄悄溜下去,藏起来,继续叫,好像是在和谁捉迷藏。早晨,大苇莺最活跃。杜鹃们,大杜鹃和四声杜鹃,也最活跃,不断在芦苇上空飞过,是在侦探,伺机产卵。芦苇密集,发现藏在苇丛中的寄主鸟巢,并不那么简单。端午前几天,芦苇被采摘的人们折断,几乎踩出路来,借此,我有机会走进去一探究竟。
这个巢被蹂躏的更严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走进去就有发现。在芦苇最密集处,我看到两个东倒西歪的鸟巢,一个位置在齐胸高,已经歪在一边,瘪了。一个在差不多与人眼鼻子等高的高度,完整的横躺着,巢口完全向一侧敞着。发现鸟巢的人没有手软,无情地将鸟巢缠绕的苇秆折断,可巢依然紧紧地缠绕在上面。足见鸟巢的编织,是经得起摧残的。正常情况下,鸟巢要承重,必须结实。所以,巢的主人当初选择时,是有预见的。第一,巢建在密集处,而不是芦苇稀疏的地方,便于隐藏;第二,选择的两根或三根芦苇,之间距离合适,可以正好架起一个巢;第三,苇秆坚挺,足够承重。
第一次看到的黑水鸡蛋和一个蛋壳
被摧残的,应该是东方大苇莺的巢。当我进入芦苇丛中时,附近没有它们的叫声,也不见其身影。另找地方重建一个家园,谈何容易。我仔细观察了巢的地面,没有发现鸟蛋或蛋壳。推测,第一,或者鸟儿还没有产卵。这种情况概率较低,通常鸟巢建好,很快雌鸟就会产卵。第二,孵化中的卵,被人拿走。这个概率最大。无论哪一种情况,伤害都已无法挽回。我所查看的这点地方,不过二三十平米。之后我又来过一次,这里还是没有大苇莺活动,可见人的侵入,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永久的。哪只鸟儿还会再来。
上面那8个蛋的主人,在外面惊恐不安
第一次深入苇丛,曾发现黑水鸡的一个巢。巢近水那一侧有2米多的距离,距地面约30厘米的高度,是一个大巢,估计直径在30~40厘米之间,完全用上年的旧蒲草做成。巢深有5~6厘米。巢柴干枯,底下近水部分湿润腐烂。巢中有2枚卵,和一个尖端部分破了的蛋壳。蛋呈灰白色,分布有深色斑点。藏在密集芦苇中的蛋,越发显得苍白,看不到生命的活力。我没有用手去拿蛋,不知其温度如何,这是黑水鸡的卵。当时认为幼鸟已出巢而去,留下的是两颗弃卵。几天之后沿着采摘苇叶者踩踏的小径,我再次进去,发现两颗蛋和空了的蛋壳,都消失了。
苇从外焦躁不安的黑水鸡
第二次进去查看,是10天之后,6月10日。上一次是5月29日。被摧毁的大苇莺巢是在这一次看到。这一次还发现另一个黑水鸡巢,外面更接近残存的水。我在苇丛中活动,外面有一只黑水鸡发出异常的呼呼叫声,不远离,很警觉,我意识到是我惊动了它,附近或许有它的巢。很幸运,就在被人蹂躏的芦苇边,这个巢没有被发现,其中有8个蛋!我拿起一个试了一下,温温的。实在对不起,是我打扰了它。拍照之后我赶快离开,将被人折断的芦苇盖上几棵,希望能遮掩住。我努力的转到另一侧,看到外面的黑水鸡很快安静下来。我退出了,估计它很快会回去,窝里有8个蛋,那是它的牵挂。
它在发出呼呼的告警声
端午节前一天,我曾再次去过那片芦苇地。我没有再走进去,那一窝8个蛋会否被人发现拿走,我不知道。我想节日将过去,不会再有人来打扰了。但愿如此。这个端午节于我而言,必定成为记忆地层中的一块化石。
那片芦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