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说孙中山的故事,上一篇文章聊到孙中山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我头像进到文章列表里查看。
接下来,在我们开始讨论他的革命生涯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问题,孙中山的学问怎么样,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影响深远,而且大众的印象跟历史事实似乎恰好相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大众的印象中,孙中山似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尤其是首创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学说,更是中华民国的立国基础。如今在中国台湾省十多所国立大学跟中央研究院都有三民主义研究所,能被这么多学者专家研究这么多年的学问,呢孙中山的学识应该很了不起吧?
反之,孙中山众所周知的另外一个身份,医生就不怎么为大众所看重。甚至很多网络文章谈到这个,就说孙中山学医的那个学校根本就是野鸡大学等等等等。手上根本没有医生执照,是一个的蒙古大夫,真的吗?有没有可能历史真相刚好相反呢?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初到香港,寻找帮助,结缘基督教
上一篇文章的最后说到孙中山跟陆皓东拆毁神像激起公愤,惹怒了村里人,只好可以说是很狼狈地逃往香港。这一篇我们就来详细谈谈孙中山在香港的生活。
孙中山跟陆皓东跑路去到香港,所以在香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但是孙中山不是普通的打工仔,他有超强的主角光环护体,这时基督教会体系给予了他强大支持。朋友们,请记得一件事,如果你要到欧美社会生活,最容易融入当地社区的方法就是找个教会加入,只要你看起来不是作奸犯科之辈,教会都会帮你安排食宿,找学校介绍工作。
孙中山就是靠着英文好,信仰基督教,很快就在陌生的香港找到了组织。为他提供帮助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公理会的喜嘉里牧师。喜嘉里牧师来自美国旧金山,他仅仅比孙中山早三个月来到香港。在1883年2月16日喜嘉里成为牧师。随即奉美国公理宗海外传道部差遣前往到香港,开展香港的传教工作。而这项工作则是旧金山当地华人信众多年请愿的结果,果然万事都有关联。
3月30日,喜嘉理牧师抵达香港,随即租下中环必列者士街街2号一幢三层高的楼房。准备设立英文学校,并用于布道,聚会及宿舍使用。8月18日,孙中山按下了这栋建筑的门铃。当天,喜嘉里牧师收留孙中山在此寄宿,接着又安排孙中山入读英国圣工会设立的拔萃书院,如此孙中山可以继续学业。更幸运的是,当年10月29日,孙中山居然在喜嘉里牧师的宿舍与他在夏威夷就读的学校的老师法兰克·戴蒙重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孙中山对基督教信仰更加坚定了,于是那一年的冬天,孙中山与卢皓东一同受洗,成为了基督教徒。
香港美国公理会福音堂旧址
受洗名单孙中山第二个
求学坎坷路
为他组织洗礼的正是喜嘉里牧师,而在其所属教会流传的受洗名单中,孙中山署名为日新。取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而日新这两个字在广东话里的发音是逸仙,这个名字就是后来孙中山号逸仙的由来。而这个名号的英文是Sun Yat-sen,所以中山大学也被人音译戏称为 双鸭山大学。中山大学目前是我国的顶尖高校之一是,985、211重点大学。名列双一流A类,被誉为华南第一学府。
恶搞的校徽
总之,靠着教会的协助,孙中山一切都很顺利。但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孙中山的故事也不是网络爽文,没办法一路开挂到最后,真实世界总是有各种挫折的。孙中山皈依基督之后,虽然获得了许多教会有人的协助,但是也得罪了一个人,一个很重要的人,他的大哥。孙眉得知孙中山受洗的消息之后,发了封加急电报召回了夏威夷,痛骂一顿?并且以断绝对他的经济援助为要挟,然后要求孙中山脱离教会体系。这让孙中山的学业再次中断,此时他正就读香港中央书院,这所书院是由第二任港督所创办的,香港最早的政府出资开办的学校。
这所大学有意思的是,虽然是港英体系的学校却极为注重汉学。1864年,中央书院约有120名学生,分为中文部和英文部,中文部学生必须学习《论语》《孟子》以及《中庸》。而且想就读英文部学生也需通过中国典籍的口试才能入读。英文部的学生呢,也必须学习《五经》《史记》等国学科目。后来孙中山曾在自述中说过,在这所学校就读了两年半期间,是他一生当中对中国传统学术学习最有成果的时间。
在后来,之所以能用中文创作那么多著作,依靠的就是在这所学校打下的国学基础。要知道,中央书院可是学风非常严谨的超一流学校,堪称香港最好的中学。如今改成黄仁书院的中央书院依旧是产生最多香港中学会考状元的学校,如果孙中山能在这所学校安心读到毕业并且继续深造,那么他的学术能力应该很值得期待,可惜天不从人愿。当他大哥将他召回夏威夷之后,学业就中断了。后来虽然靠着老师法兰克·戴蒙的资助,孙中山再度自夏威夷经日本回中国,但是缺的那几个月的课程他是没有能补回来了,他最终没有能够拿到中央书院的毕业文凭。更糟糕的是,他后来就转身学习西方医学,没能再有系统的学习中国传统学术,所以呢,后来说他所写的那些著作,凡是关于中国传统国学的部分,看起来都有点别扭。说得不好听,就是一知半解。但是这跟后来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说这很糟糕呢?因为孙中山在后来发表的著作时至今日影响了很多人。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国民党吹捧国父为圣贤,说他学贯中西是中华传统的继承人,把他写的那几本著作当作经典,还搞出了《国父思想》,那些挂名的著作例如《孙文学说》《国父全集》教科书,几十年之间,数百万学生背的又背考了又考,害惨了台湾好几代的年轻人。
1953年,台湾的高级中学增加《三民主义》科目作为大学联考考科之一,搞得万千考生,为了挤进大学的门槛,真是一字一句的研究《国父思想》。但是如今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政治哲学这种学问得靠硬功夫,没有二三十年的苦读,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就算孙中山再怎么天资聪颖,也不可能一步登天。
弃文从医,终成国手
接着我们来说说孙中山当医生的情况,为了避免你没耐心看到最后,我先说结论,历史上公认孙中山的医术是当时的一流水准,怎么证明呢?首先,孙中山师从英国医学博士康德利爵士。康德利爵士亚伯丁大学毕业,伦敦外科名医,在肝脏重要解剖结构学方面很有成就。毫无疑问,康德利爵士是当时世界级的肝脏手术专家。在康德利爵士栽培下,孙中山就读香港西医书院期间就能够独立主刀,完成当时医学最前沿的胆囊切除手术,要知道,20世纪初全球能够完成这种手术的医生不超过1000人,你说这是什么水准?再来谈谈孙中山毕业的西医书院,孙中山不但正式毕业于西医书院,而且领有行医执照。网络上的一些嘲笑讥讽孙中山医术的文章,说得多半都是以讹传讹。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孙中山是小有名气的正式医生。
事情要从1886年说起,那一年夏天没能获得中央书院毕业证后,孙中山离开香港。拿着喜嘉里牧师的介绍信,进入美国长老教会设立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医科学校。准备继续深造专业医学,这所医学后来变成了中山医科大学,现在也并入中山大学。
一年之后,就转入当时刚刚成立的香港华人西医书院,也就是现今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关于这所学校网上有很多人说野鸡大学,但是新闻曾经报道2005年5月7日,香港大学宣布获得香港首富李嘉诚10亿港元捐款。当然,这笔捐款附带的条件是将学院名称改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当时还因为这个改名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哪个野鸡大学能够获得10亿港元捐款,或者说有哪个首富要冠名野鸡大学的,西医书院并不是野鸡大学毋庸置疑。
但是,为什么孙中山会跑去学医呢,孙中山曾经说过原因,是以医亦救人之术也。,这应该是他的真心话,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算,直到1892年7月以第一名毕业于西医书院为止,孙中山整整学了七年的医学,每次考试都是全校前三甚至有多次全校第一,念医学院还能有这种成绩,能力和毅力都远超常人之上。当然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孙中山在学校学医的数年之间,也正是他开始准备搞革命的时期,真不知道在那么繁重的科学压力下,孙中山怎么会有心力去热衷政治。
1892年7月,孙中山以首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西医书院,孙中山的优异成绩让他直接获得执业执照。1892年9月22日,在恩师康德利医生带领下,孙中山与同期毕业的江英华同赴广州,他们要去见一位大人物。
开启医生模式
9月23日,在英国驻广州领事的引荐下,三人进见两广总督李瀚章。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吗?李瀚章是李鸿章的亲大哥。英国驻广州领事的本意是将这两位学习西医的优秀华人医生推荐给两广总督,想让李瀚章帮忙给孙中山他们谋个差事。毕竟是英国驻广州领事,这个人情李瀚章是肯定要给的,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孙中山的架子不小,在简单的官方会面之后,李瀚章命两人退下填写三代履历,看这个架势是要先摸摸底。没想到孙中山觉得这是莫大的侮辱,于是当场拂袖而去,直接回去了香港。如此一来,孙中山与清朝高官的结缘机会也就化为泡影,白费了恩师的一番心意。不过,不当高官的医生不代表不能行医。那年秋天,孙中山在澳门的镜湖医院当起了医师。
李瀚章
12月18日,孙中山向澳门的镜湖医院院,贷款2000银元开设中西药局。此后,孙中山正式开启医学事业,由于医术高明,态度认真,颇受欢迎,声名鹊起。但是人怕出名,猪怕胖,孙中山在澳门行医不到半年就被当地葡萄牙籍的医生联合排挤了,原因呢也很简单,孙中山会对贫苦患者行医赠药,这种砸别人饭碗的方式让孙中山在澳门无法立足。于是,1893年春天,将药局前往广州,改名东西药局。
我是新来的,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持续讲述孙中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