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各大网站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说,不太建议上班族买股票,自己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你真的很难赚到钱。并且建议尽快把第一桶金积累得足够大一点,有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然后用第一桶金撬动未来的可投资的资产,用好杠杆、用适度的杠杆,才能够实现自己财富增值。
这段话的意思我看了两遍,感觉属于病句,前后的意思不配套,你想啊不建议上班族炒股,是因为很难赚到钱,这个话没有毛病啊,而且说得非常好,不仅仅是上班族,其实普通人更 不应该炒作,和上班族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很难赚到钱。
前面话的意思都代表着正义,而到了后半段意思就完全变了,说是第一桶金攒够后用好杠杆,并且适度的杠杆,我想问的是,上班的时候没有专业知识,难道不上班了就立即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还要用上适度的杠杆,杠杆是什么东西,就是你有1万元,然后再借5000元或者1万元做事,这相当于如果亏损了,你的本金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和普通人,我要告诉你的是,永远都不要用杠杆,哪怕是适度的杠杆。
我自己知道的很多人因为使用杠杆,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中损失惨重,杠杆的出现主要是针对专业的机构,用来做对冲的,并且要有足够强大的专业知识,否则的话只能是自取灭亡。
不管是上班族还是普通人,炒股与否,其实真的和上班没有关系,你会发现股市里赚钱的,并且赚大钱的,都是那些能够拿得住的,就是认可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并且坚定信心在好企业里长期持有,并且不管不问,等到了一定的高点然后再出来,这个过程几乎很少关注到股市,该上班继续上班。
什么样的上班族很难赚到钱?就是那些成天追涨杀跌,买了股票不知道为什么买,卖了也不知所以然。
所以你一边炒股,一边学习正确的投资理念,其实这并不矛盾,然后试探性的投入,看你究竟赚钱与否,如果赚钱逐渐的投入,不赚钱及时的止损。只有通过长期的不断积累,你才能获得知识和财富。
不过,如今的股市变了,结构性分化得特别明显,或者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机构化时代,大多数人炒股是很难赚到钱了,这个里面不仅仅是上班族,就是专业的投资者也未必,今年一些明星私募基金都出现了亏损,这说明股市赚钱的难度是何等的大,所以上班族还是普通人,一定要站在理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炒作可以参与基金等投资方式,选择好一些合适的基金是一样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投资收益。
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名人,这些人的话一定要区别对待,要有甄别性地去听,还是那句话,炒作这件事,赚不赚钱,其实和你上班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