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糕和烧土时下的太原人鲜有不知者,家家户户都有过打煤糕的历史和技能。数十年前,居民区楼前楼后,门庭院内,以至于机关学校,到处可见一堆堆煤,一堆堆烧土,一摞摞制好晾干的煤糕。风起处煤,炭,土乱飞,此可谓太原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都市风情。
太原人习惯上称煤块为炭,煤未为煤,黄土为烧土。以煤末和烧土成泥,用长方形模具制作煤糕称为打煤糕。
在市区里会有卖煤糕的,而在村里则家家户户自己打煤糕。每年到了秋收完后,院子里疼干净的选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爸爸开始带领全家打煤糕。
先找一些锯末铺在院子中央空地上,然后以小平车推来煤和烧土,按一定比例在院子一角倒在一起,搅拌均匀。这烧土有时是爸爸从村头土梁上铲下来的,但更多是从拉马车卖烧土的那里买的,因为自己铲的烧土是土质疏松的黄土,虽然不花钱,但不禁烧,而买来的那种是红色的,比较耐烧。
煤与烧土搅拌均匀后,便是在中间倒水和泥,然后爸爸会拿着铁锹反反复复将一和好的泥砍几次。就如同我们蒸馒头时揉面一般,只有砍过几次的泥才更加筋道,打出的煤糕才不容易酥碎。
在反复数遍之后,开始正式打煤糕了。我自告奋勇帮爸爸铲泥。他蹲在地上,将煤糕模端端正正放在锯未上面,待我将泥铲入模中,他再用手将泥抹平,四角填满,几块后模子便需要清洗一下方可继续干活。
大约一下午功夫,院子里已经整整齐齐铺满了煤糕,我们我们便祈祷着近几日千万不要下雨。待到第二日,煤糕正面已大致晾干,煤糕也已成形,便需将煤糕一块块扶起,两两相依立起来,继续风干后,才将他们成摞置于门道里,冬天与炭掺和着烧火取暖。
那会儿学校里也是没有暖气的,冬天时教室里也只一个火炉取暖。到了高年级后,我们也是自己在学校院子里打煤糕,这时男生们就发挥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打煤糕部队的主力军。
我们女生们也不示弱,每次学校用卡车拉回炭以后,卸在操场上,班主任一声令下,我们便一个个奋勇向前,也不顾什么淑女形象,也不在意手已弄脏,心里只想着搬块大炭放在教室里。不一会儿,一车炭已被一帮小朋友搬至各自教室里了。
望着教室一角用砖块垒起的小池子里,此刻已堆积着大炭和煤糕,想来今年冬天是不会挨冻了,一张张黑黑的小猫脸彼此相视,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