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影响
水生态建设时会存在一些难点,如排干清淤施工时,施工河段的水抽排干净,会导致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直接损失。排干清淤施工后,疏浚区域原河床底质将全部被新基质代替,河道中水陆交汇的沿岸带面积将减少,底栖生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栖息基质直接损失,导致底栖生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减少。排干清淤施工还会使鱼类的栖息环境完全破坏,底泥开挖后局部区域的新基质短期.内不利于底栖生物和维管束植物附着生存,造成鱼类饵料生物资源下降。
水下清淤疏浚时,局部小范围使底栖动物和鱼类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部分小型鱼类被吸入上岸死亡,使水生生物量产生一定的损失。同时,挖泥船的活动将使水体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食物链的传递关系,施工在对藻类等第一-生产者产生影响的同时,也给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带来不利影响,鱼类得不到充足的饵料,将影响鱼类的生存和产量。
对策措施
水生态影响避让措施
施工前采取驱鱼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疏浚工程的破坏。水下清淤疏浚施工需尽量避开产粘沉卵鱼类的主要繁殖时间。
水生态修复措施
(1)底栖生境修复
河道疏浚采取分层疏浚,将富含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的表层底泥分层剥离,单独堆放于弃土场或冲填区-.角并保持湿润,防止淤泥干涸而不利于底栖生物的保种。待施工河段疏挖完工后,及时将表层底泥回填至疏挖河段,回填深度在10cm左右。疏挖区表层底泥回填应在疏浚完成后立即实施。
(2)生态护坡护岸
河道疏浚后需开展岸坡整治。采用生态护坡护岸,人工营造近自然型河流沿岸带结构,.可促进河流的自我修复和水质净化。生态护坡常用的护砌形式有植草框格护坡、混凝土连锁块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等 。生态护岸主要有固化技术护岸、扦插---抛石联合技术护岸、直立式生态护岸、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护岸和格宾柔性护岸等[。可根据工程区域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生态护坡护岸型式。
水生态补偿措施
(1)底栖生物增殖
对因工程疏挖施工导致底栖动物损失和底栖生态系统破坏的疏挖区,采取底栖动物引种增殖修复措施,即收集施工河道流域范围内或附近区域的底栖动物分散投放至疏浚区,进行引种增殖,加速底栖生物群落的修复。底栖动物收集、投放种类以工程区常见的种类为主,采集区需选择在底栖生物分布量较大的区域,采集量以不影响采集区底栖生物增殖、繁育为原则。收集、投放时段为疏浚工程实施后3 5 个月内,可连续投放多年,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实施,汛期不实施。投放量根据工程河段平均生物量估算。
(2)水生植物补偿
对河道疏浚施工导致水生植物损失的疏挖区,采取水生植物补偿措施。在水生植物恢复时,需选择适合当地的本地种植物,还需考虑水流的扰动、当地土壤底质、不同种类植被的特性、种植密度、种植宽度、本地植物重建等因素。水生挺水植物主要采用繁殖迅速、枝叶柔韧性强、对洪水阻力小的芦苇和莒蒲等[6] ;浮叶植物可选择浮萍、芡实等;沉水植物可选取金鱼藻、苦草等。
3)鱼类增殖放流工程
施工破坏鱼类原有生境,特别是排干清淤疏浚法,鱼类资源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需进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形成新的生态平衡。增殖放流的种类以土著种类为主。增殖放流的数量一般与增殖放流的目标、放流水体自然环境、水文气候、理化性质、饵料生物资源、鱼类资源现状和种群结构特点以及放流对象生物学特性、规格大小与质量、放流频次和时间等相关联,水利工程建设后实施的增殖放流保护措施,属补偿性放流,增殖放流数量的确定还与工程建设和运行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紧密联系。根据放流对象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及总的资源量估算。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