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失节事小饿死事大19楼)

2023年2月10日14:07:08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失节事小饿死事大19楼)已关闭评论

朱熹在《与陈师中书》中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然而很多人却把这句话的意思给想偏了,认为它针对的是女子的贞节,就算饿死了,女人也不能失去自己的贞节牌坊。

我国古代对女性的贞节确实很看重,但有时候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苛,比如说宰相范仲淹的父亲死后,他的母亲就改嫁了,没人对她有轻视。

在朱熹之前,曾经有人问过大理学家程颐,寡妇孤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的回答是绝对不能,他说有些人害怕冻死饿死,所以才拿饥寒为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很多人才认为这句话针对的是女性。

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曾出自两人之口,程颐在先,朱熹在后,但朱熹绝非是引用,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

其实朱熹当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并非是专门针对的女性,恰恰相反,他针对的是君子和大丈夫,教导人们该如何做一个杰出、高尚、伟大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熹本人从没针对女性提出过任何具体的要求,更没有要求女性把贞操看的比命还重要。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中的节指的是气节或者说骨气,气节重于生命,这是人生观和生死观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早在朱熹之前就讨论过上千年了。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个体精神价值的认知,这种藐视权贵的浩然正气和凛然的人格,不正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另一种解释吗?

朱熹之后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将大丈夫的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生前的衣带诏中这么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所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以及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是一种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境界,是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精神信念。

他们这种为了正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气节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历史已对中国的骨气做了验证,但在和平年代我们仍然不应该忘记这份骨气,忘了这份老祖宗留下的这份优秀传统文化。

懵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