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来说窄小狭长的老街是儿时不可缺少的回忆,几十年如一日的时光,镌刻着岁月的故事。隐藏在城市的深处,那些弯弯绕绕的老街巷,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抽一天时间,漫步在这些老巷子里,去寻找属于这里的记忆也是件惬意的事情。

龙窝巷位于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地处上坂街和驸马巷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南连镇淮楼东西路,北接东西门大街(美食街),巷子中间连接多子巷和驸马巷。巷子内部多是原始风貌的老建筑,青砖小瓦,木门飞檐,处处透着淮安古城的韵致。

巷子为何名为龙窝巷,有两个传言,一是巷子中的龙窝楼始建于唐,闻名于宋,历代屡建屡废,曾是宋太祖的下榻之处。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正月,赵匡胤率军攻克楚州(今淮安),曾在此处居住了十三天。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因此这座楼便更名为龙窝楼,巷子也被正式定名为龙窝巷。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巷子内有一口千年的甘泉古井,在龙窝楼的内部有一口唐代的古井,是淮安地区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眼古井,比漕运总督府内的古井还要早五百多年。由于时代变迁,对于龙窝巷名字的具体由来,至今也没有清晰的结论。

几百年来城市虽几经改造变迁,但龙窝巷的基本格局至今仍没有改变。巷子两侧座落着众多老民居,多为明清、民国年间的建筑物。走进巷子中,沿街建筑多是青砖、灰瓦,屋面均采用青砖进行贴面,高挑屋脊,精致木雕、砖雕,原汁原味,古朴自然。仿佛置身于久远的历史,斑驳的青色砖墙,长满青苔的灰色屋顶,以及考究的砖雕门楣,精致的木雕屏风,依稀感受到巷子的韵味。

老街深处,旧时的富贵人家,龙窝巷20号的王蔚华宅,现存建筑近4000平方米,是典型的晚清、民国时期的淮安富商豪宅。龙窝巷43号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结构完整,大门雨搭上砖雕文字清晰,色彩尚存。还有许多木质结构的房屋,有镂空木质窗户,房檐下精美的木雕至今保存完好,很有观赏性。

徜徉在古巷里,会有穿越古老与今昔之感。如果你来到淮安,想要感受这座古城的历史厚重,不妨到龙窝巷里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