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程冠军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做学问三境界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受此启发,我体会读书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第二境界:书山有路勤为径;第三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警世贤文》,下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古人常说的一句话,颇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味道。做学问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而是靠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之功。因此,我们不能等到本领恐慌时候才想起读书,等到能力不足时才想起学习,而是要未雨绸缪,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健为雄。书山有路勤为径,下一句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治学名言,其含义是,读书如登山,到达学问的峰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不畏艰险的攀登。古今学问浩如烟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也绝非易事,刻苦勤奋是唯一可以到达彼岸的方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出大文豪苏东坡,比喻只有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人的气质才会光彩照人。
三句话串起来就构成了读书的三境界:没有学问,本领恐慌、能力不足怎么办?读书学习。读书做学问没有坦途,而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等到学问做好了,饱读诗书之后,你才会发现你气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你已经成为一个有文化自信了人,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三境界串起来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读书三境界是读书治学必不可少的路径,也是一种规律。当然,要真正体会这三境界,还需要我们在各自的读书生活中去慢慢体悟。
最后我想说的是,做学问也好,读书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关键在热爱。做学问有三境界,读书有三境界,干事业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热爱你的工作,它才会成为事业。为什么有人把工作看作是做工,有人却把工作看作是事业呢?这就是热爱与不热爱的区别。第二境界:热爱你的事业,它就会成为艺术。事业变为艺术了,不仅可以更好地成就事业,还可以为你带来艺术般的享受,你就会劳动并快乐着。第三境界:热爱你的艺术,它就会为你带来终身的成就和终生的快乐。也就是说,当你把事业变成艺术之后,在艺术的境界里再继续热爱下去,你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作者是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领导网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