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1月5日报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直播带货套路满满,演戏砍价、哄抬价值。还有主播低价售卖三无日化产品,一些卫生用品生产商,甚至专门生产劣质湿巾,专供直播带货。有业内人士透露,便宜货已成直播间引流手段,而消费者买回家的廉价商品可能过不了质量关。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电商直播已超过2000万场,大量商品通过直播带货进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直播带货翻车事件频发,内幕不时被曝光,此番直播低价黑幕,让人震惊和愤怒。
主播也好,商家也罢,只有多一些实事求是、以诚相待,才能长久地赢得消费者。让人遗憾的是,部分直播间主播和相关人员通过表演,营造亏本销售的假象,以达到引流、促销和谋取暴利等目的。
直播间这些低价推销堪称消费陷阱。表面上看,低价虽然意味较低的购买成本,但低价次品不一定能达到使用目的、发挥应有功效,甚至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人身损害,实际上消费者并未真正省钱。
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电商直播市场的秩序,除了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还应对坑害消费者的主播和商家亮出法治利剑。比如,直播间的演戏砍价、哄抬价值等行为,已经涉嫌价格欺诈,有违价格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和要求;而商家生产劣质产品、贴牌产品,主播推销这类产品,可能违反产品质量法、民法典等。
主播也好,商家也罢,只有多一些实事求是、以诚相待,才能长久地赢得消费者。
每天都有数万场直播在同时进行,加之直播间分散,给日常监管带来不小难度。这也让某些带货主播和商家心存侥幸,视法律为无物肆意而为。这种情况下,唯有多方合力才有望填平直播陷阱。
作为消费者,除了审慎识别直播间低价商品——核实价格、了解品质外,更要对违法侵权行为积极说不,及时向有关方面举报相关商品和直播间,依法主动维权。
作为电商平台,要严把直播带货价格关质量关。比如,事先制定严格严密的管理规则,采取相应技术监控手段,防范价格问题和质量问题;事中及时叫停违规直播带货活动;事后对违规主播和商家进行处理等。
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再次对网络直播活动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交易数据弄虚作假等一系列问题亮剑,其中提出的发挥综合执法优势、强化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等措施,都有望对直播乱象形成更大的威慑。
此外,一些消费者提出的在电商直播间推行一键举报、发布直播带货黑白名单等,也值得考虑。
来源:丰收 | 工人日报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