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河诗草鉴赏(艾青河诗草鉴赏)

2023年1月3日15:12:47艾青河诗草鉴赏(艾青河诗草鉴赏)已关闭评论

5月5日,是我国新诗泰斗艾青的逝世纪念日,24年前的这一天,这么伟大的浙江诗人永远离开了他这片深爱着的土地。今天,我们仍要时时聆听他唱给祖国的深情的颂歌。

本文将结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来介绍艾青诗歌的风格特点,从而帮助中学生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让孩子们爱上中学语文必读名著《艾青诗选》。

艾青简介

艾青是我国新诗发展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是新诗在三十年代的主要代表诗人。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他的诗作中学到许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东西,我们仍有必要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下面我想对他的《我爱这土地》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

1932年,艾青被捕,在狱中他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活动。1935年10月出狱后, 便开始了他的新诗创作的光辉时期爆发期。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诗歌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称为光明组诗;一组写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名为北方诗草。《我爱这土地》就是这组优秀的诗歌中的一首。虽然不能称之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也能基本表现出这一时期的他的诗歌创作上的特点。

青年艾青

忧郁的爱国情结

艾青曾经说过:诗人们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选取了两条路,一些诗人是更英勇地投身到革命生活中去,在时代之阴暗的底层与艰苦的斗争中从事创作。他们的最高要求,就是如何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今日中国的黑暗的现实;另一些诗人,则从这历史的苦闷里闪避过去,专心致志于一切奇瑰的形式之制造和外国的技巧的移植上。

无疑,艾青选择的是后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战乱中从东部沿海到中原,到北方,一直到延安。他在流徙中更多地看到社会现实,看到了在反抗侵略的战斗中民族所受到的苦难。他致力于用自己的诗作去真实地表现他所看到的一切。一味如早期从欧洲回来时, 吹奏那有欧罗巴味道的清新而忧郁的芦笛固然是不行的,但重复抗战爆发期的兴奋、高昂,即无助于诗人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完全忠实地反映抗战持续阶段的社会现实。这种带有浓郁忧郁色彩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以往所有情感的继续和发展。

日军侵华照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嘶哑、暴风雨、打击汹涌着我们的悲愤、死、腐烂、常含泪水等词组已经着力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如果再联系当时的情境: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着中国的土地,杀害着中国的人民,侮辱着中国的妇女,民族已经到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而战争要取得胜利并非易事,这要求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去换取。

艾青的忧郁正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他这样说过,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民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但忧郁并不是代表着失望,并不意味着作者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恰恰相反,他忧郁能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他说:把忧郁与悲哀,看成是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渴望、不平、愤……集中拢来……伫望着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古老的世界吧!那忧郁的色彩是因为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爱之弥深。

日军践踏中国领土

其实在他的诗作中涌动着热烈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诗人往往在荒凉中萌出生机,暗淡里透露出光亮。

你看即使在《我爱这土地》这样的表达对灾难深重祖国的热爱的诗篇中仍然洋溢着美好的向往。你听听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他所歌唱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不就暗喻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吗?

即使在黑暗中,诗人也从未失去过对美好明天的期望。对于作者这种深厚而复杂的感情,我们可以用诗人自己的诗中名句作为注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诗选》初中必读名著

散文化的诗美

艾青是自由体诗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他还热心提倡诗的散文美,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 ,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艾青的诗在格式上是奔放自如的,他采用自由体写诗,段无定行,句无定字,大多数不押韵,也并不讲究整齐。

《我爱这土地》共两节,第一节有八句,而第二节却只有两句,但这种形式上的不对称并无损于这首诗歌的所蕴含的深广意蕴,反而在另一种意义上达到了一种深层次上平衡:第一节是陈述我所歌颂的内容;第二节充分表达自己这种表现的感情基础。将两句话单独成段,正是为了突出这两句话的作用,以引起读者们的足够的重视,好让他们仔细体会这两句话中所包含的感情分量。

《我爱这土地》主旨

艾青采用自由体写诗,段无定行,句无定字,大多数不押韵,也并不讲究整齐。诗人常常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大量采用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的散文句式,完全不受现代格律的种种韵律的束缚。

《我爱这土地》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全诗除了以上所分析各节句数不同外,全诗还没有一句是押韵的。但诗歌的内在感情节奏是和谐一致的,全诗各句无论长短,节奏基本上是三 ̄四拍,所以全诗整齐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在流动。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说的也不尽确然。你不是说,艾青的诗不讲究整齐吗,那为什么你所分析的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每句的字数不是基本一致吗?不错,这首诗是相对要整齐些,但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我爱这土地》主旨理解

比如:第一节的第二——第六句是比较整齐的,这是为了表现悲愤中希望。第七句──然后我死了是全诗中最短的一句,与另外的句子不尽相称,那是因为这句诗要表现的是作者甘愿为国献身的热情,句子短促有力,表达了作者无可辩驳的决心。

艾青的确是不求结构的整齐,但也决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不整齐,整齐不整齐完全依据文意表达的需要。他的诗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差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复杂里取得单纯。

但他的诗歌却又是真正的诗歌,他所选取的意象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娇小的鸟儿为了自已的家园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可爱的土地上 也在所不惜。这弱小与伟大的对比,能给人多大的震撼力呀!

那邪恶的暴风雨是有着巨大的破坏力,但它决不能肆虐太久,因为这涌动着力量的河流,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必然会吹来象征胜利和美好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些意象是思想感情与形象物完美的结合。艾青的诗歌也因此洋溢着浓郁的诗美。

总之,艾青的诗作是思想和感情比较完美的结合。深入研究他的创作是有助于今天新诗的发展的。

我是读写升级,持续分享语文阅读与写作知识,如果你想继续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关注我,给我留言。

懵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