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湖在哪里 广州镇湖在哪里

懵懂先生 278

从广州市中心开车出发,往北方向行驶,大约40分钟,便可到达白云区人和镇镇湖村。新铺设的柏油路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道路平坦宽敞、两旁整洁干净,往日的扬尘路、泥巴路终于成为历史。

近日,镇湖村长约3公里主干道及环村路完成沥青化改造后正式通车,项目由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统筹市、区财政资金约760万元与人和镇政府倾力打造,标志着十三五期间白云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部完工。

镇湖大路(与蚌湖路东段相连,通往流溪河绿道,周边即相思街水稻田)

柏油路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后,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镇湖,300亩水稻田成了网红打卡地,我们计划打造一条乡村旅游示范带。镇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主任江锐明难掩激动的心情。

公园连片升级,昔日扬灰路变身景观带

柏油路修到了村里,走在路上心里真是舒坦。 镇湖第二幼儿园在镇湖大路上,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吴女士说,从前这条路扬尘比较多,每当雨天,一路都是泥泞,还有积水,电动车走起来挺危险的。现在,我们村新铺设了柏油路面,越来越像城市了。

镇湖村位于人和镇的南边,机场高速公路和江人路旁,交通便利,距广州主城区约35公里。近年来,该村基础设施大提升,人居环境大变样,已经取得2020年广州市美丽乡村称号。

蚌湖路(东段),村委门口主干道,已经实现人车分离,车行道两侧依次建有彩色沥青绿道、卵石步道,道路沿线种植黄花风铃木。

据悉,这条双车道农村柏油路全长约3公里,改造范围包括蚌湖路(东段)、镇湖大路、镇联街、向西街、蚌新街等共计5条村道。8月底,结合示范村道路建设工作,镇湖村已经基本实现主干道、环村路沥青化改造全覆盖。

完成美丽蝶变的不仅仅是主干道。如今漫步在蚌湖路上,村民明显体会到舒适感和安全感。在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整体规划下,道路两旁各设置有宽约1.5米的红色沥青绿道,绿道两侧建有宽约1.5米的卵石步道,道路沿线重新提升绿化,全线种植100余株黄花风铃木,提升道路颜值。只等花期到了就开花,秋冬季节过来看一看,一定比现在更美。江锐明说。

镇湖公园

白云区住建部门还对部分道路两侧局部较宽的空地,重新设计压印地坪,提升道路沿线美感;其余道路因属于巷道村道,仅按照实际宽度进行沥青加铺;所有道路均重新划定了标志标线,重点位置增设了减速带及警示标志,增强村民出行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镇湖村道路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把原有的老破旧镇湖公园与善达杨公祠前风水塘及周边空地结合起来,实施连片升级改造,改造面积约达2400平方米。

镇湖公园

走进翻新后的镇湖公园,新建的健身设施、石桌石凳为村民休闲建设提供了场地;提升改造后的篮球场和文化舞台,丰富了公园功能性。在善达杨公祠前,风水塘栏杆进行了翻新、增设了花箱,风水塘内播撒了水生植物,从花基树池到开花灌木,风水塘旁的公园绿化环境焕然一新。

通过主干道的改造带动沿线生活功能品质的大提升,昔日的扬灰路变身景观带。

道路通百业兴,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

道路通,百业兴。白云区住建部门不断加快交通建设,为镇湖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活力。

傍晚时分,从沿着崭新的镇湖大路一路骑行便可转入广州网红打卡胜地——相思街。相思街位于流溪河畔,不仅有着充满诗情的名字,还藏着一处300亩的浪漫水稻田。

秋天的相思街水稻田

在这里,你可以听见轻风拍打稻穗的声音,只看那一大片稻浪层层叠叠,清新的稻花香扑面而来。在这里,你还可拍摄出宫崎骏动画般的唯美画面,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相思街水稻田就在流溪河绿道旁,自从柏油路修好后,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该农田从一块普通农田变成网红景点。每逢水稻郁郁葱葱或者结出金色稻穗之时,总会吸引不少摄影师、网红前来摄影拍照,甚至有婚纱影楼已经将这里作为取景点。一名村民介绍。

丰收之季,这里还会举办农耕文化节,割水稻比赛、舞台观赏、特色农产品品购等多种活动体验丰富。稻田带来的高人气,让镇湖村村委会看到现代都市农业的潜力,开发乡村旅游已经被提上日程表。

与稻田区域不远的蚌湖旧墟是广州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原蚌湖地区的码头设于此地,自然形成了一个经济文化中心,至今已有过百年的历史。

如今,其中大部分建筑还可以看出当时的模样,各街巷也基本完整保留。现在蚌湖旧墟保留的建筑群见证了蚌湖地区的变迁,也是我们蚌湖地区华侨文化的体现。江锐明说。

接下来,蚌湖旧墟将打造成占地约100亩的华侨文化小镇,重点打造华侨博物馆、乡村民宿、美食街、文创街、蚌湖墟、华侨文化小镇戏院、玉虚宫、华侨文化广场等。

人和镇还计划通过打造流溪湾乡村旅游综合体,以农耕文化+文旅产业融合的方式,计划打造一条乡村旅游示范带,让镇湖村成为人和镇又一个乡村游名片。

公园改造换了新颜、全村道路沥青化、村容村貌大提升……白云区住建部门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蚌湖旧墟的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谭超

【通讯员】谭杰斌

【摄影】石建华

【作者】 谭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