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发展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其中又饱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能够极为敏锐地反映文化的变迁。从古到今,中国服饰经历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朝历代的文化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
古代先民服饰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颜色是上玄下黄。从衣到裳,先民们开始在服饰上玩弄着越来越多的花样,蔽寒、遮羞的同时,美也成为一种很自然的追求。
殷商时期受生产条件制约,人们普遍穿着朴素,社会民风淳朴,衣冠服饰大多朴素,即便贵族男女也不那么奢华。一般百姓制作衣服所用的材料主要为粗布,这也是布衣之称的由来。商周服饰的基本形式为上衣下裳式,右衽交领,呈现出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特点。
秦主要穿着冕服和深衣,而汉朝则出现最完整的冠服制,讲究戴冠。民间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袍和直裾袍为主。汉初亦沿秦制,以黑色为尚,直至东汉晚期,才以黄色为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服饰的主流已是上衣下裤,裙襦已不是北方男子的主要服装。这时期,士庶百姓喜欢长裤,款式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大多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的上衣,通常做得比较紧身,名为褶,被称为裤褶,是魏晋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服饰。衣服的色彩以淡雅为主,白色尤受欢迎。流行有一种名为额黄的妇女妆饰,即女性将黄色颜料涂染于额。男子崇尚扎巾,用的较多的是纶巾,其颜色以白色为主,这是因为白色显得高雅洁净。流行的女装是杂裾垂髯,这种服装的特点是在衣服的下部,下摆通常被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名为垂髯。
唐代女装流行风尚醒目、显眼,而在细微之处,也极尽精研、刻画之能事。发髻的造型充满想象力;画眉之风也特别流行,阔眉是唐代妇女的主要眉式;额眉之间的妆饰是花细:面颊上的则称斜红。盛唐之后,女性服饰中流行过一种祖领,里面不穿内衣,坦胸脯于外;此外还有一种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轻衫,不衬内衣,以裙腰遮住双乳,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十分流行,一直延续到五代。为显示裙子的修长,妇女在着装的时候,往往将裙腰束至胸部或腋部,裙裾下垂于地。
五代十国后的汉族服饰,尤其是士族男女的平常服饰,渐渐和少数民族相融合、同化。相对于北地,唐宋特色在南方汉族服饰上,得到了更多的保留。
西夏依然保留了宋王朝在服饰制度上影响。命妇的首服有龙凤冠、花钗冠,衣服有长袍、百褶裙等,服装式样为窄袖交领。
金代的服饰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在质地上,服装多用兽皮制成;在色泽上,喜好白色;在纹饰上,用鹘捕鹅、杂花、熊、鹿、山林等动植物为纹饰。妇女所穿的衣服多沿袭辽代形制,男子的常服,则包括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鹘带,脚蹬乌皮靴。
元代贵族女子服饰受汉族文化影响以宽袍长冠为特色,平民女子仍旧以短儒长裙为主要装束。当时的蒙古族男子以蒙古装束为主,而汉族男子则以长袍为主。
明代妇女的日常服饰,显现出异于前代的审美情趣,出现了体现妇女曲线美的着装倾向。明代出现了紧身衫子,腰身和衣袖都紧裹身体。还有一种更大胆的穿衣方式,便是将贴身内衣外露,当时的衫子一般采用对襟,一些女子穿着时则将领口敞开,使内衣外露。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裙子的颜色比较偏浅色。士庶男子的便服,有程子衣、曳撤道袍等,以青色与黑色宽松袍服为主,戴儒巾。
清代汉族妇女的服装多以衫、袄、背心、披风为主。清初的女衫,衣领、衣襟及袖端多镶嵌有较窄的花边。到了乾降年间流行大袖宽领,一边也较宽阔。到咸丰、同治年间,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敛,但衣服的长度明显增加。与汉族女装不同满族妇女一袍服为主,出现满汉服饰融合的民族服装的经典:袍。最初袍的范用很广,无论男女老幼,都可穿着,演变至民国年间,才成为妇女的专属之服。男子均剃发梳辫,穿着长袍马褂的满族服饰为基本装束,马褂是一种短衣,专用于男子,以对襟为主,长不过腰,下摆开衩,衣袖有长短两式。官员服制以补子为饰。
晚晴以降,随西风东渐,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改良、革命风起云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入了剧烈的历史变动中,服饰也概莫能外。在西洋文明的熏陶下,潮流开始突出女性的曲线美,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新女性,将西洋和东洋的服装、饰品带回来。民国最有影响的女装是旗袍。这个时候的旗袍,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最终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服装,并享有国服之誉。中山装是这一时期兴起的男性服装,中山装是为革命党人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服装,后来普及。男子常用礼服采用中西两式。
时装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表达着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审美风尚,无论政治还是日常生活,一百多年前开始的服饰现代转型,时至今日仍在延续。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