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头是哪位将军(香港港剧企业化铁)

2023年8月23日17:27:15赵铁头是哪位将军(香港港剧企业化铁)已关闭评论

马英九参访武汉大学,虽然相隔千里,但武大与台湾之间颇具渊源

3月30日下午,马英九率领台湾大学生抵达武汉大学,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春日到来,似雪若霞的樱花成为武汉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落英缤纷,唯美浪漫,游人如织。

马英九在致词中表示,这次来大陆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并再次强调,他从事两岸工作已经有37年,第一次来大陆真的是耽搁太久,可是一来发现很多熟悉的人和画面,就像武大校长张平文一开口,便知道对方是湖南人,因为他一口湖南腔的普通话,非常有趣。

接着马英九开始连结武大与台湾的关系,比如武大第一位院士周鲠生,是国际法界知名人士; 写出《巨流河》巨著的齐邦媛,其实念过武汉大学。

「所以很多就千千万万的联系,让我们来这边之后感觉到非常的亲切,」马英九说。

最后环节是两岸学生合影,马英九带领两岸学生共同高喊:「和平奋斗,振兴中华」时,令不少学生心潮澎湃。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一位学生由衷说道。

这些杰出的台湾人士,都是武汉大学毕业

可追溯到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的武汉大学,身世坎坷,在抗战期间曾迁往别处,可谓是见证了众多中国重要历史时刻。虽然相隔千里,但武大与台湾之间却是渊源颇深。

武大和30余所台湾高校开展合作,交换学生,吸引众多台湾师生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访。武汉市中国大陆地区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最先将台湾大学生纳入到大陆医保之中,设立创业辅导中心,为两岸学子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诸多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帮助。

而在海峡彼岸,有许多曾经在武汉大学学习和工作的岛内知名人物,对台湾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和两岸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我们来一起了解下这些知名人物。

王世杰 武汉大学创始人,聘请各行业翘楚为各院院长

王世杰(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湖北省武昌府崇阳县人,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法学家、教育家,与政学系关系密切。抗战期间,他曾经同时担任中央六大机构之首长或幕僚长重任,受到极度器重,创造的记录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清末,王世杰先后在南路高等小学、湖北优级师范、天津北洋大学学习。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到武昌,任革命派的都督府秘书。后赴英国留学,并获得政治经济学士学位。此后再赴法国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教员,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其后数度出任重要职务,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在台北市病逝。终年91岁。

而在1928年,在以原来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武汉大学,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在而1929年,王世杰被任命为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他认为武汉大学不能仅仅只有4个学院,于是提出学校要建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当时聘请的各院院长都是行业翘楚,学术大家。皮宗石教授是法学院院长,闻一多教授是文学院院长、王星拱教授是理学院院长、石瑛氏则是工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的创始人王世杰晚年在台湾回忆他的办学理想时表示:「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这也为武汉大学成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王世杰是武大的开创者,贡献良多。

周鲠生 严厉批判李顿调查团,为新中国制定12海里为领海宽度做出贡献

周鲠生(1889年3月18日-1971年4月20日),湖南长沙人,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主要在武汉大学从事学术活动。周鲠生1905年因成绩优秀被派往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后回国任南京大学教授。

而从1929年9月,周鲠生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教授。在武汉大学研究国际法、外交史研究。1935年1月,周鲠生升任武汉大学法科研究所主任,10月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1936年,兼任武汉大学教务长。1939年起,周鲠生花费数年时间赴美国从事研究。1945年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鲠生离开武大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4月20日,周鲠生在北京市病逝。享年82岁。

周鲠生校长一生有两大功绩。一是严厉批判李顿调查团(由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在1932年发表的报告,用以协助调查及解决1931年的日本及中国之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认为报告是英法等国绥靖的结果,对无力揭露和遏制日本罪行的国联感到非常失望,并提出严厉批判,而在1933年,周鲠生发表了论文《所谓满洲国之承认问题》。第二个是帮助新中国制定领海宽度和领海法律制度,认为中国应以12海里为领海宽度,最终建议也写进法律条文,自此我国拟有了法定领海宽度。

齐邦媛 八十高龄写出旷世巨作《巨流河》影响甚巨

齐邦媛(1924年2月19日-),生于辽宁省铁岭县,现居中国台湾省,知名作家和教育者、中国文学学者,专长为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齐邦媛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齐邦媛女士是台湾教育和文学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很多她的学生其为齐先生

齐邦媛1943年考入迁址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哲学系,一年后转入外文系。师承朱光潜、吴宓,曾上过戴镏龄、田德望、缪朗山等先生的课。1947年渡海至台湾,受聘为台大外文系助教。自此开始在台湾的生活。1993年,齐邦媛第一次会大陆,领取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奖章荣誉奖章的散文创作奖。2001年,九一八纪念七十周年回故乡沈阳,兄妹四人参加东北中山中学齐世英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

而在2005年,已经八十几岁高龄的齐邦媛,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历时4年,耗费大量心血的《巨流河》终于在2009年7月出版。由于生长于民初的东北地区,祖父、父亲齐世英皆是中国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的属下。书中多描写到军阀割据、中日战争等当时的中国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抗战时期民间有重要意义,它的许多史实内容也填补了大陆作品的空白。此书虽然反映的是中国人的苦难,但是行文却散发出温暖和乐观,读后令人感动。俞洪敏曾经说看完此书他痛哭流涕。此书在两岸和海外评价甚高,影响深远,说它是一部旷世巨作也不为过。

胡秋原 岛内统派第一人,在武大设立奖学金和藏书室

胡秋原(1910年6月11日-2004年5月24日)湖北省黄陂人。曾任台湾地区民意代表,《中华杂志》发行人。后任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胡秋原是岛内最早坚持祖国统一,反独的领军人物。他在海峡两岸隔绝40年之后,率先访问大陆,成为破冰之旅的第一人。

胡秋原15岁时考入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学习理工。192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改习文学。1929年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51年,到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历任台师大、世新、政战学校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而在1963年,胡秋原独资创办《中华杂志》以与《文星杂志》抗衡,和李敖开展了一场长达十年的中西文化论战。

1988年9月12日,胡秋原到中国大陆访问,与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见面,讨论和平统一事宜;后被中国国G民党开除党籍,曾担任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2004年5月4日,胡秋原获颁中国文艺协会荣誉文艺奖章,但他因病不克领奖。2004年5月24日晚间8时,胡秋原因心肺衰竭病逝台北县新店市,享年95岁。

而在1990年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的胡秋原80寿辰演讲会上,91岁的陈立夫赞扬胡秋原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互相攻击,结果,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去了……

而胡秋原和武汉大学缘由颇深,武汉大学曾在2020年举办过纪念胡秋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许多海内外专家和胡先生亲属齐聚武大出席研讨会。而在武汉大学也设有胡秋原•敬幼如奖学和胡秋原•敬幼如藏书室。

赵耀东 经济建设奇才,阔别60余载重回母校

赵耀东(1916年9月29日-2008年8月20日),江苏省淮阴县人,素有赵铁头之称,曾任岛内经济部门主管,担任过纺织和钢铁企业的总经理。是台湾财经界和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在其任内,他励精图治,大公无私,展现经济方面的专才,为台湾当时的经济起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耀东1940年自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1947年到美国留学,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在退休之后,他作为幕僚为财经高层提供建议。而在1992年,他作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的顾问到访大陆,为两岸交流和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受到大陆高层的借鉴和成长,也在岛内引起震撼。而在2008年辞世之后,马英九亲自前往吊唁,评价他是经济建设老兵。

赵耀东是武大的杰出校友,虽然离开母校许久吗,但是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始终关注母校的发张,而在2002年,赵耀东阔别60余载之后,再次回到武大,给学校师生做经济方面的报告,武大更是授予赵耀东校友武汉大学名誉教授。

沈刚伯 学贯中西开史学新风 被誉为台大一景

沈刚伯(1896年12月4日-1977年7月31日),历史学家,曾任台大历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湖北宜昌三斗坪人。受到留学日本父亲影响,很小时候就读完《左传》《礼记》等巨著,为今后成为史学大家打下夯实基础。他先后就读湖北方言学堂和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1917年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沈刚伯留任学校教授历史英文等学科。

而在1948年,经过当时的教育部门首长朱家骅引荐,赴台湾就任台大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在其任院长内,他为提升文学院的水平做出突出贡献。设立两个新学系考古人类学系和图书馆系,后增设文科研究所和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考古人类学4个研究所。1977年7月31日终因心脏衰竭而病逝。

沈刚伯学贯中西、开史学新风、对中国史学及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独到见解。而晚年的沈刚伯教授致力于国史及中国文化之阐发,并对中西上古学术思想作比较研究,解析入微,见地新颖。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全心贡献教育事业。对学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由于他赋性淡泊,不重修饰,长年一席长衫、一头乱发、一支香烟,被誉为台大一景。

严耕望 钱穆先生最为赏识的门生,撰写的《治史三书》影响深远

严耕望(1916年1月28日-1996年10月9日)安徽省桐城县人。历史学家,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严耕望师从国学巨匠钱穆,而他也是钱穆先生最为赏识的门生。

严耕望幼就私塾,历读罗家岭小学、安庆第一中学、安庆高级中学。初名德厚,中学时始更今名。1937年以安徽省公费考取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不久抗战事起,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省乐山县,故大学生活中,有三年半实居乐安。1941年夏大学毕业,师从于历史学家钱穆。

历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新亚研究所所长,担任过诸多重要职位。而在1996年10月9日,严耕望于台北市因脑溢血逝世,享年80岁。

严耕望先生一生都在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他治学严谨,精于考证,是历史学者最为宝贵的治学精神。一生著作等身,他撰写的《治史三书》至今都是畅销书籍,也是许多历史学系学生的入门指引之作,影响深远。他生性谦逊,在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很多人对其都有高度评价。被一致称许为史学大家,也有人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懵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