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蜀国大司马蒋琬,因病坚持将所任益州刺史职位让给大将军费祎,汉后主刘禅于是任命费祎担任益州刺史,任命侍中董允兼尚书令,作为费祎的副手。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在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作博奕之戏,每次都能使人尽兴快乐,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替代费祎,也想学他的做派,可是只十几天,没处理完的事情就堆积起来。董允叹息说:人和人的才干能力,差距就是这么大啊!这真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于是全天都投入工作,没有一点余暇。
[点评]
蒋琬、费祎、董允都担任过蜀国的尚书令,其中蒋琬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身后第一任接班人,费祎、董允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肯定的良实且志虑忠纯之人,应该说都是诸葛亮欣赏的人,那么谁更厉害?
诸葛亮去世后,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蒋琬属于定海神针人物,他老成持重,迅速稳定局面,蒋琬在战略上,以防守反攻代替以攻为守来进行战略布局,闭关息民,他谦恭厚道,品性高洁,为人所崇。应该说,诸葛亮死后,维持蜀汉三十年的稳定,蒋琬为首功。可惜蒋琬的身体太糟糕,未能施展更大的抱负。
费祎,是有本事的人。孔子对于考察人才说烦使之而观其能,给他施加很多、很重、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借以观察他的能力。费祎这方面的测试肯定是满分,他就像性能强大的电脑一样,可以同时开启好多个程序,因为内存大,所以不会死机。这本事哪里来的呢?就是积累的经验多,脑子里的数据库大。
董允在这方面显然与费祎差很多,但是他秉心公亮、诤言进谏,备尽忠益,有他在,宦人黄皓从不敢兴风作浪。
因此,三人是各有所长,都是蜀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蒋琬去世后不久,董允也去世了,就剩下费祎。费祎喜欢饮酒欢宴,对待从敌国投降过来的人也不加以防备,后来费祎酒醉之后为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让本已人才凋零的蜀国雪上加霜!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
冬,十一月,蜀国大司马蒋琬去世。十二月,费祎抵达汉中,增加各要塞兵力。蜀国尚书令董允去世,任命尚书吕乂为尚书令。
董允心地正直无私,诤言进谏,竭尽忠心,刘禅对他非常敬畏。宦官黄皓,聪慧奸猾,逢迎献媚,刘禅对他十分宠爱。董允经常严肃地规劝刘禅,又责备黄皓。黄皓畏惧董允,不敢为非作歹,直到董允去世时,黄皓的官位不过黄门丞。
费祎任命选曹郎(尚书台郎官名。主管铨选官吏事务)汝南人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陈祗端庄威严,多才多艺,很有心计,所以费祎认为他认为他有贤能,破格提拔他。陈祗与黄皓勾结起来,于是黄皓开始干政,一路升迁到中常侍,操弄权柄,终于断送了蜀国。自从陈祗受到宠信,汉后主刘禅追怨董允日渐加深,认为董允轻视他,这是由于陈祗阿谀迎合及黄皓不断浸润构间的缘故。
[点评]
浸润构间四个字是《资治通鉴》里的原文,浸润,这里指浸染讨好并逐渐渗透,也就是小人围着你,把你浸泡在里面,让你感觉到很滋润、很舒服,你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他的观点,从而达到他的目的。构间,就是挑拨离间。
刘禅就这样渐渐被俘虏,成了傀儡,续演了当年的胡亥与赵高一样的故事。
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是,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受什么样的浸润,太重要,交友要慎重;即使环境没有办法选择,也要对别人的话进行过滤,提升自己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