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主要讲了什么(彷徨鲁迅知识分子)

2023年4月21日14:38:14彷徨主要讲了什么(彷徨鲁迅知识分子)已关闭评论

鲁迅的《彷徨》写于1924-1925年间,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背景下,作者不满于当时不成阵形的散兵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不满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表现了对处于当时昏暗背景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怀。

个人以为最厉害的两篇是《在酒楼上》以及《孤独者》,鲁迅文章,深入表里,感觉就是对事物的侧写,极为深刻。

《在酒楼上》写主角与故友相逢,寒暄间,故友曾经辉煌明亮的形象与如今的颓丧相对比,令人感慨。

且,文中提到故友给他早逝的小兄弟修坟,并没有寻到——被河水咬了过来——的可怜的坟里面小兄弟的遗骸,甚至于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仿佛一个人并没有存在过世上,但故友还是原地把小棺材埋下,足以骗骗母亲,使她安心些。

之后讲到,想给邻居的女儿,阿顺,带一朵剪绒花,然而这样的愿望,等他终于买到要送过去时,阿顺却已经去世了。可惜顺姑没有福气戴这剪绒花了。悲哀至切。

这篇文整体平淡叙述,就像冬天下着薄薄的雪,一点点地拉低温度,终于流入了压抑萧瑟的情境里。

但结局,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又让人于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尘土里开出了花,不至于完全归于寂灭,既茫然又坚持。

《孤独者》写由丧葬之事与友人结识,这个友人,文才强大,性格孤傲,最初祖母的去世让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种纯粹的悲伤的拥有者,在后来接连被生活打击后,转变成一个结交高官,趾高气昂的人。

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现在要他买东西,他就要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这里的对比真的精彩)。

再后来,这个友人去世了,他没有积蓄,好像又变成了之前那样拮据又傲物的人,作者在这时候,又听到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然后内心忽然轻松起来,坦然走在石板路上,走在了月光之下。

终于这个友人又变回了当初纯粹的样子。

其它的文章中,也有不少精彩之作,开篇的《祝福》,作为入选教科书的作品,影响深远,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一个女人的生活及命运变迁进行阐述,似乎更能体现那种无奈和悲哀。

那么,祝福是什么呢?文末,在喜庆的爆竹声和黄豆般的灿烂灯火,以及飞舞的雪花映衬之下,鲁镇的人们开始迎接新年,似乎幸福也即将到来,而祥林嫂的事迹似乎也被祝福的空气给抹平、吹散,消失不见了。

《伤逝》是篇奇文,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一个正值热恋的男人的挣扎和热烈表现出来,如文中所说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似乎,爱情就是这样,给予人甜美温暖的同时,也附带着躁动和烦扰,此外,男女主角的爱情并没有敌得过大环境的反对。

于是,结尾也并不如人愿的,一伤一逝,不尽的遗憾。

《弟兄》有番欧亨利的味道,前半部分极力得刻画兄弟情深,以旁人的事例做对比,一对少有的两个人就像一个人这样的弟兄便跃然而出。

然而一场猩红热打破了表面的和谐,主角内心的自私、伪善被摆到了明面上,最后结尾为了不负担弟弟的丧葬费,于是便十分安心似的沉静地通过走公款来处理,与前文的鲜明的对比下,这种伪善甚至比不过别人家兄弟闹矛盾的争吵和打架。

《彷徨》的内核是什么呢?它通篇以悲哀为主,处处戳痛社会良心,就像一列驶往深渊的列车,坠落中感受到的便是数不尽压抑和难受。

但是,似乎又有一只巨大的手,在努力地把列车托举起来。鲁迅对沉沦于深渊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终究也还在关怀着他们。

正如《彷徨》的题记所写: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也给了我们答案。

懵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