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朝的事情,想必大家印象都不是跟深刻。但是对于明朝的锦衣卫,大家却是非常的熟悉,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的特务组织了,并且只听命于皇帝一人。
他们不止有着无上的权力,而且他们的本领都很高强。当国家安定时,他们负责督察朝廷内部大大小小的事情;当国家战乱时,他们需要披甲上阵,抵抗外敌入侵。在当时可以说是微风无比,令人闻风丧胆。
锦衣卫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令所有人闻风丧胆,难道只是因为他们的本领高强?但是就是这样一群本领高强的人,他们在明朝被攻打灭亡之时,十五万多锦衣卫为什么却突然消失不见了呢?他们到底是投降叛国了?还是战死疆场,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
锦衣卫的诞生
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企图希望自己掌握更多的权力,来保证大明王朝的长盛不衰,就设立了拱卫司,也就是后来的锦衣卫。
朱元璋挑选锦衣卫的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开始的时候,锦衣卫的担任必须是朱元璋较为亲近的人,且都誓死效忠自己。另外还要有着雄壮的外表以及极高的武艺。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世背景要非常的清白,祖上三代不能有污点。
朱元璋最开始设立锦衣卫的原因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危,另外还要监视那些帮助自己建国的功臣,因为害怕自己这些曾经的兄弟们权力越来越大,企图有一天推翻自己。因此,只能想一个办法来制衡他们。那就是通过设立一个特务机构来对这些人进行监视。
锦衣卫无处不在,令人闻风丧胆
因此,这些锦衣卫被朱元璋安插在各大臣周围,他们对各大臣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详细到你今天中午吃的饭菜以及今天上了几次厕所他们都要记录。倘若在背后说皇帝坏话,以及做出稍微有点过分的举动,等传到皇帝耳中,他们极有可能被处死。
相传,曾经有一个大臣,在就寝时与自己的夫人夜谈了几句官场上的话,说自己一直为明王朝费心费力,有点累。结果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宣布让他辞官还乡好好修养。这个大臣对此非常不解,直到朱元璋找人就把那天晚上他与夫人夜谈的场景画出来了,他才顿时明白过来。
或许正是因为有锦衣卫在监视这些大臣,朱元璋才感觉非常的安稳,便乐此不疲的继续变本加厉。发展了更多的锦衣卫,不止将他们安插在朝廷百官身边,甚至民间百姓周围也有锦衣卫的身影。
锦衣卫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是他们拥有的一项权力,他们有着皇帝特许的可以缉拿所有人,并且可以对他们动用私刑的权力。据说锦衣卫有一种特殊武器,名叫大明十四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审问,下层由于直接处决。
可能有一些官吏因为口误说错了一些话,被锦衣卫监禁起来,动用私刑进行严刑逼供,虽然他们可能没有犯错,但是禁不住酷刑拷打,被屈打成招,最后被杀害。因此,那段时间,满朝官员被锦衣卫搞得人心惶惶。甚者,一听说锦衣卫就闻风丧胆,瘫坐在地。
明朝灭亡时,他们去了哪里?
明朝的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官叫骆养性。因为他的祖上都是锦衣卫指挥官,所以他也算是根正苗红,理所应当的继承了祖上的职位成为了锦衣卫指挥官,世世代代受明王朝的恩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受明王朝看重的人,在明朝灭亡时,他在做什么呢?
明朝末期,宦官掌权,民不聊生,地位可以说是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被推翻的风险。骆养性也非常的会洞察时局,在李自成攻打京城时,就知道明王朝命不久矣。于是,再三思考之后便投降了李自成。
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李自成剿灭明军,并献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金银珠宝,企图在李自成那里换取官位。但是不久之后清军入关,他又再次投降清军。是不是十五万锦衣卫都像他这样,最后投降清军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有极少一部分的锦衣卫也是继承祖上的职位,所以他们骨子里一直以效忠明王朝为信仰。在明王朝在被外敌入侵即将灭亡时,他们和众多士兵一样,上阵杀敌,保护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最后为明王朝献出了自己仅有的生命。
还有一部分锦衣卫选择了暂时隐忍,知道明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再激进的为国捐躯也无法挽救明王朝,于是便南下,在南方建立了组织,企图养精蓄锐,日后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推翻清朝统治,恢复自己的大明王朝。
只有少部分锦衣卫早已经厌倦了宫廷之中明争暗斗,打打杀杀的局面。于是,在明王朝在被攻破时,他们就默默脱去了锦衣卫的官服,选择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每天过着虽然劳累但是安稳的生活。
其实大部分锦衣卫还是如骆养性一般,在明王朝灭亡之时,锦衣卫内部就因为去留以及前程问题起了内讧,大部分锦衣卫认为自己做明朝锦衣卫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嘛,现在明王朝灭亡了,自己没有理由效忠他了,于是投降了清军,选择背叛自己的朝廷,只为了升官发财。
小结
虽然锦衣卫仅在明王朝时期兴盛一时,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被人们拍成各种电视剧、电影,写成书籍。但是不管锦衣卫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坏,都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后来清王朝产生的影响,清王朝根据明朝锦衣卫的职能也设立了军机处来辅佐皇帝。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一朝天子一朝臣,锦衣卫的兴盛衰落也恰巧反映了明王朝的命运。但是不管在明王朝灭亡的时候锦衣卫到底在做什么,我们都不可否认,锦衣卫为明王朝做的那些贡献。
参考:《史学集刊》
《明朝那些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