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迷恋看《水浒》,尤其喜欢鲁智深这个人物角色,每次看他的部分都看很多遍都不过瘾。当时感觉,梁山泊上,假如没有了他,真的就少了所谓的英雄气了。没有鲁智深的梁山,无异于土匪窝。
后来看到很多人说,梁山上真英雄真好汉,只有两个,一个鲁智深一个是武松。我也深为认同。
鲁智深给人印象很深,他为了救人,打死了镇关西。一路走来杀人无数,他这种杀人犯,到了最后却居然成了正果。这个事却让我很是不解。
五台山遇老僧
有一次,我正好去五台山游玩,去了文殊院,那里是水浒传里鲁智深出家的地方,我也非常感兴趣。
到了那,我拜完佛,就走出来闲逛,在寺院门外的庭院里,偶然看到一个老和尚,身子粗壮,正在打拳,他打拳的动作比较慢,但是虎虎生风。这位老和尚,样子略肥,一看就是典型的西北汉子。
我仿佛看到了鲁智深,于是我在旁看了一阵,便拍手叫好。
老和尚看到我叫好,便给我合十,我也还礼,我问:法师,您老人家高寿了啊。
他说:今年六十八了。
我说:哇,您老人家身体还很健朗啊,这一套拳是打地虎虎生风啊。
他说:我这套拳,打了几十年了,都是为了强身健体。
我说:老人家,我想问,水浒里的鲁智深,是真的到这个地方来出过家吗?
他笑着说:水浒传是个小说,他这个人是真是假,也都要考证,哪里就能确定他来这里出家了。
我说:哦,原来如此,因为我对鲁智深很着迷,我是他的粉丝。所以我想问问法师,假设是真的啊,水浒写的有没有道理?
鲁智深是个杀生无数的人,脾气又不好,鲁莽的很,这样的人,最后居然成了正果。你说,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老和尚笑道:天生纯真,实乃成佛最佳资粮啊!
鲁智深成佛有三大条件,因这三大条件有机会得以成功。
1、鲁智深天生纯真,不沾瑕疵。因此不受外界俗世污染,这便是成正果的前提条件。
鲁智深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这种人现在很少能看到。以前却常有,尤其在古代。你看佛陀时代,很多人听着听着课就证果了,就是因为纯真。
像他这样的人天生的纯真是一点都不受感染,绝对不被外部世界的俗世观念或者其他的杂七杂八污染,
鲁智深是提辖官。相当于现在的少尉排长或者武警军官或派出所所长。虽然是不高等级的官员,可是鲁智深做这样的官,绝对不贪腐,不徇私,不干坏事。他对待朋友是绝对的真诚真挚。看到不平都是二话不说就出手相助。
他是喝酒吃肉,杀人如麻,可是这只是表面,这一套东西的底层是他那种毫无扭曲遮掩的正直真挚和坦率。
虽然说这样的天生纯真不一定能够成佛,可是要成佛是非要有这种天生的纯真不可,而且一个人要想悟道,一定要回归人性的天真。
缺此是不可的。如果还是活在后天的那些灌输价值里面,活在后天的思维混乱里面,又何谈成功悟道呢?大道至简。正是因为人性的纯真,是最接近道体的。
鲁智深这样的纯真是自带定定力体系。
一般人修这样的东西还要好好保护它,他是天生自然稳定,不受干扰,绝对不会因为事情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人物的变化而产生动摇。这就是自带的定力系统。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所以施耐庵写这个人物,其实是有心安排这些剧情的。也许施耐庵在现实中见过这样的人物。
2、鲁智深彻底无私无我,并且天性如此,虽干犯杀戮,却了无痕迹,契入道理。
鲁智深是梁山坡里面唯一一个彻底无我无私的人,
他出手救人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得失。看到金莲被恶霸镇关西欺负,他立马就对李忠史进说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
这便是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并且他只是自己去,不要朋友去冒险担责。你可以说他目无法纪,可是正是因为他简单单纯的无私无我,所以才能够做到这样不顾后果。
梁山上的聚义厅前面旗子上替天行道4个字也只有鲁智深能够当得起了。所以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上上人物,
他说道:鲁智深是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强便打,这话说的,简直就是菩萨之行了,随缘仗义,随缘布施,而且绝不放在心上,
做人做事虽然粗暴,但是却了无痕迹。
鲁智深一辈子从来不谋私利,出手干的事情全是帮别人做的,也不讲条件绝不讲回报,可以说做到毫无计较,没有任何东西放在心上。
他天生同情弱者,关心底层,眼里容不得沙子,看不得不合理的事情,所以鲁智深在梁山坡的人缘是极其的好,大家都很敬重他。他圆寂之后,众多头领都来看似鲁智深,焚香礼拜。
鲁智深布施的慷慨是绝对的毫无保留,他拿钱出来救人,掏空为止,不但自己拿钱还逼着兄弟们拿钱,还嫌兄弟们拿的少。
原著里写鲁智深擒拿了方腊,
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就这句话,足矣见到鲁智深其实一路早已在修行了。早已灭心无求了。
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宋江还是迷恋在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这一套里面)
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你看看,这和尚,对什么名利啊功名啊,毫不在乎,不当回事。
并且鲁智深这种无私无我还不是后天谁教育他灌输他的,他就是天生这样的。如果世上有人天生如此并且不受改变,这人迟早都要成佛。
鲁智深简单笃信禅理,知道自己圆寂缘分已到,深信不疑,因此机缘突破根尘。
鲁智深非常简单,他的头脑一点都不复杂,所以他活得快乐。打打杀杀,喝酒吃肉,英雄意气风发。
这种人反而听到禅理是笃信不疑的,因为他没有复杂的思维去怀疑。仁义礼智信在他身上是全面的完整的。
他的师父智真长老嘱咐他的四句偈,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他记在心里面并且笃信不疑,当他听到钱塘江的潮水之后,就知道自己的生死因缘已经到来完全没有任何恐惧潇洒接纳,欢喜迎接自己的生命旅途结束。
当时他还问僧人们,什么是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这是什么样的大洒脱,大自在呀,这便是坐脱立亡。说走就走,古来也就是悟道的大禅师能做到。
面对死亡,自己了然在心,轻轻松松一笔带过,默然而去。
这样的人不成佛,说不过去,对不起观众。
他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看其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从这几句颂里面看得出鲁智深已经开悟了。
那一辈子的杀人放火,表面上看与善果毫无关系,可是就在这里头顿开金枷玉锁。扯破因果。根尘炯脱,堪破善恶本无之道,悟透生命的本来。
(本文为故事,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请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