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女生来说美是一种自身就带来的,对于美的程度更高于男生,无论是穿着打扮处处体现出美的形态。特别是在古代开始人们就对于没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而且别具特色。
面对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写官女古代女性妆容的一首《时世妆》,描述了当时女性流行的妆扮。这首诗中,白居易对元和年间女子的时尚妆扮有些无奈,因为她们将嘴唇涂成黑色,眉毛画成八字形,脸上涂上红褐色的妆粉,一副悲苦的模样。也就成为了所谓的时世妆,如果放在今天,肯定会被说成是"非主流",但是在古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白居易诗中的"时世妆",唐代还有这些常见的"网红妆"。
雍容华贵的花钿妆
白居易《长恨歌》中说:"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杨贵妃死去时,她头上的花钿掉在地上却无人收拾,场景十分凄凉。花钿是古代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朵形饰物,贴在女子的两鬓、眉间或面颊上,又称花子、面花。据考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唐代十分盛行花钿妆。唐代的花钿,制作材料很多,花钿的图案各种形状。花钿贴在额头上,让女子平添几分雍容华贵的气质。
佛光四射的额黄妆
额黄,也叫鸦黄、贴黄、花黄,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容妆扮,它是将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头上。额黄妆扮的产生,与佛教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北朝时,佛教被带入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于是妇女们模仿金色的佛像,将额头涂染成黄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妆扮。在唐代,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平民女子,大家都以额黄为美的象征。
娇媚动人的酒晕妆
酒晕妆又称醉妆。古代女子在化妆时,先用白粉,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 搽在两颊, 浓的就叫做酒晕妆,淡的叫桃花妆。
白居易《牡丹芳》中,生动地描绘了酒晕妆:"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酒晕妆使得女子带有几分醉态,脸颊如雪中红梅,娇媚动人。
家喻户晓的《贵妃醉酒》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贵妃醉酒时呈现的"酒晕妆"之娇态,也是人们津津乐道之处吧!
类似伤痕的斜红妆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这种妆扮比较奇特,它一般绘于太阳穴与眼角之间的区域,在脸颊上分别绘两道斜斜的红痕,像是血痕一样,后来又有人将其画成朝霞之态,故又称晓霞妆。斜红妆在唐代流行了很长时间。元稹《有所教》一诗中说:"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斜红妆可能是对伤痕一种模仿。
5.甜美可爱的面靥妆
面靥妆施于面颊酒窝之处,也称"笑靥"、"靥饰"、"妆靥" 。它的形状像豆子,也像桃杏,像弯月。一般用朱红色,或者黄色、墨色。这种妆扮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元稹诗中有"醉圆双面靥",温庭筠《花间集》中有"宝幌有人红双靥",可见,一对美丽的笑靥,在人们心中留下甜美可爱的印象。
唐代的妆扮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现代的彩妆也是从古代逐渐演变而来的,古代的妆扮有相当高的借鉴价值,比如现代的烟熏妆与白居易笔下的"时世妆"有共同的特点。唐代的"网红妆"也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