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长发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儿童只有尊重其身心发育规律,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崩溃的全职妈妈
喜糖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经常在霍晓月干家务活的时候,做出一些让霍晓月觉得非常心烦的事情来。这天霍晓月正在洗衣服,在阳台和卫生间中间来来回回,想把衣服晾干。没想到,刚晾了两件衣服,喜糖就堵在卫生间门口,声称自己是门,必须敲门才能进去。
霍晓月顿时烦躁起来,凶了喜糖两句,喜糖过了一会儿就跑走了。霍晓月以为他在客厅玩,没有在意。等她晾完衣服才发现大门开了,喜糖不见了。
霍晓月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要冲出去找喜糖。这时候,霍晓月的手机突然响了,她赶忙接起来,听到对面有个女声说:喜糖妈妈吧,我是你家楼上,豆丁妈妈,喜糖刚才来我家找豆丁玩,我怕你不知道,跟你说一声。霍晓月放下心来,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往楼上去了。
豆丁妈妈开了门,解释说她和豆丁上楼的时候,发现喜糖一个人下了电梯要出去,她怕孩子走丢,就带回了家,孩子记得妈妈的电话,她就先让两个孩子一起玩,她打给霍晓月。
霍晓月又一阵后怕,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豆丁妈妈才好,又说了好几句感谢的话。
跟着豆丁妈妈进了门之后,看到两个孩子正在玩糖豆刚才堵门的游戏,糖豆站在门口,张开双臂挡着门,豆丁在喜糖肩膀上敲了三下,嘴里还配音道:嘭嘭嘭。喜糖就让开了,豆丁进了门,两个孩子都高兴的笑着,霍晓月却突然有点心酸。
两个妈妈在客厅聊了一会,孩子们开始跑步嬉闹起来,豆丁妈妈笑着拿着一颗糖说:我们来看看谁跑步最轻,能轻轻跑步的,就给糖吃。
两个孩子果然跑步变轻了,豆丁妈妈奖励了两颗糖给孩子,霍晓月恍然大悟,为什么楼下总是上来找她,她却很少听到楼上豆丁的声音,有时候刚有点声音就消失了,现在想想,应该是豆丁妈妈用这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管理了孩子。
过了几天,幼儿园做活动,霍晓月带着喜糖去参加了,前几次参加活动,她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的指令做事,这次来之前和豆丁妈妈交流过,她才想到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便下决心好好观察。
这么一观察才发现,幼儿园的老师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用的都是豆丁妈妈的方式,很童心,仿佛把自己的心理年龄放低了,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活动也明显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霍晓月认真想了想,这些游戏虽然在大人看来没什么意思,但如果她是个孩子,她也会很喜欢。
仔细想想,还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孩子们现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如果坚持下去,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参加完活动,霍晓月留下和老师交流了一个多小时,老师告诉她,喜糖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孩子,他把自己当做门,当做蘑菇,当做自行车等等,并不仅是捣蛋,恰恰相反,这都是他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这正是孩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不仅是喜糖这样,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是这样,这是人的心理规律,他们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规律,否则容易扼杀孩子们的天赋,让教育事倍功半。
回到家后,霍晓月改变了自己,再累都不会忽略孩子的表现,她会陪伴喜糖完成每一次童真的探索,也不吝啬给他鼓励和赞美。
教育心理学化
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学者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就贯穿着自然教育的理念。后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和发展了卢梭和夸美纽斯的思想,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提出教育应该尊重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心理学化理论
虽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但他并没有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系统理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教育心理学化上升到了系统理论的高度。
教学过程中应以统觉原理为基础
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是指儿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的过程。新观念与原有观念相一致的情况下,被同化、吸收,便形成了观念体系,赫尔巴特称之为统觉团。
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并赋予统觉以主动性
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的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简单来说,这里的条件指的就是兴趣,当孩子们对一件事情、一种活动、一种学习等足够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设置广泛课程,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他认为应当设置广泛多样的学科,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思辨等各方面的兴趣,全方位发展。
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赫尔巴特把儿童的教育过程划分为管理、教育、训育三个方面。他认为管理与训育是直接在儿童的心理上发生作用的,可以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人的生长发育有自身的规律。儿童的世界有着大量的空白需要填满,他们天真而富有创造力。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多陪伴、多倾听、多赞美,引导他们探索世界的乐趣,获得成长的动力。
(注:本文所述故事均撰写自真实案例,所涉及人士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