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相孙叔敖

懵懂先生 201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一直被人们称道,他们"奉职循理,为政之先",不阿权贵,不虐细民,成为古代清官廉吏的典范,被尊为"循吏",意思是忠于职守、能够严格依法治理国家的官员,楚国的令尹孙叔敖是第一位获得这一光荣称号的人。

据记载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孙叔敖用三年时间治理楚国,使得楚国国力迅速增强,使得楚庄王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同时也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有人将其与屈原、刘邦、项羽一起,合称"熊楚四杰"。

第一名相孙叔敖
一、孙叔敖的身世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为楚国国君蚡冒之后。一开始为乡野之人,后经举荐当上楚国令尹。孙叔敖的祖父叫蒍吕臣,曾任楚国令尹,其父蒍贾,先后担任过工正、司马等要职。

楚成王时期,楚国的另一大贵族若敖氏势力膨胀得厉害,其家族的子文、子玉、子上等先后把持楚国政权,与公室的矛盾迅速激化。

在公室与若敖氏家族的斗争中,蒍氏家族始终站在公室的立场上,成为楚成王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公元前637年秋,若敖氏家族的子玉(就是晋楚城濮之战中的楚国主帅成得臣)率楚国军队伐陈,连取焦、夷二城,立下大功。为巩固若敖氏家族在楚国的势力,子文借此机会推荐弟弟子玉接替自己出任令尹。

这一提议遭到吕臣的明确反对,他当面质问子文,说推荐子玉这样刚愎的人做令尹,简直是不把国家当回事。

而子文也毫不相让地予以回击:"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我这样做正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对立有大功的人不处以高官厚禄,想让他不生事很难。话里话外充满杀机。

这时的若敖氏如日中天,他们把持了楚国的军政大权,连公室都不放在眼中。而蒍氏家族敢于和他们抗衡,实际上也是楚国公室在背后支持的结果。

楚国内部斗争渐趋白热化之际,外患又来。晋文公归国后,在狐偃等一帮谋士的协助下, 迅速平定了晋国的内乱,内修政事,外联诸侯,晋国实力大增,成为楚国称霸的最强劲对手。

晋军在老谋深算 的狐偃、先轸等人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心高气傲的子玉迫切地想击败晋军,以证明自己,向蒍氏家族示威。但亲临前线的楚成王并不想成就子玉,故意打压他,盛言晋军不可战胜,明令子玉知难而退,见好就收,不要与晋军决战。

子玉再次被激怒,在明知形势对楚军不利的情况下,坚持向楚成王请战,与晋军一决雌雄。并声言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洗刷那些污蔑自己的流言,矛头直指氏家族与楚成王。

楚成王见时机已到,做出生气的样子,乘机贬抑子玉,"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被先轸击败,率残部回国,行近方城时,楚成王的使者来说:"大夫要是进方城去,怎么向父老交代呢?"子玉无以应对,于是自杀。

第一名相孙叔敖

若敖氏虽遭削弱,但仍不失为楚国第一大贵族,掌握楚国实际政权的令尹一职,仍然几乎被若敖氏家族垄断,他们与王室的斗争也一直在持续,并且日益激化。两下里都磨刀霍霍,就等着合适的机会爆发了。

公元前605年,就在楚庄王北上全面展示楚国实力之时,也就是楚庄王继位的第八年,也不知由谁指使,原先归附楚国、其实也就是归附若敖氏的部族叛乱。

楚庄王率领部队出征之前,临走时担心担心若敖氏捣鬼,留令尹蒍贾监国。蒍贾所在的蒍氏在当时虽然能和若敖氏抗衡,但实力还是差了很多,所以等到楚庄王出征回来时,斗越椒杀掉了蒍贾,将蒍氏全部驱逐,然后带六卒陈兵新野,阻断楚庄王来路,掉转矛头,直指回师的楚庄王,代表着若敖氏公然和楚王决裂了。

最终若敖氏在楚庄王的反击下彻底失败,阖族被诛,所以后世以"若敖氏之鬼"指代无人祭祀的饿鬼。

但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斗争中,遭若敖氏围攻的蒍氏家族也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蒍贾被斗越椒杀害后,蒍氏也被赶出都邑,逃到期思 (今河南固始)乡间隐居。这也是孙叔敖在期思乡间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原因。

还在小时候,孙叔敖就表现出与一般儿童的不同。有一 天他外出游玩,不幸碰到了一条两头蛇。按照当时的说法,碰到双头蛇的人会很快死去。孙叔敖既伤心又害怕。但是为了避免别人再次碰到这倒霉的事,他就鼓起勇 气,把这条双头蛇打死埋掉。

当他回家哭着向妈妈诉说这一经历时,他的妈妈很认真地鼓励他说:"你做了好事,上天会赐福给你,所以不会死的。"(《新序·杂 事》)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孙叔敖从小就是一副仁义心肠,而他的妈妈则是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

二、孙叔敖辅佐楚庄王

关于孙叔敖是如何当上令尹的,古人却有不同的说法。

刘向在《新序·杂事》中载:楚庄王樊姬曰:"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数十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 知,是不智也。安得为贤?"明日朝,楚庄王以樊姬之言告相国虞丘。虞丘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而同为刘向所撰的另一部书《说苑》则做了完全不同的记载,完全是出自虞丘的主动让贤。另外,据《吕氏春秋》记载,孙叔敖是在他的朋友沈尹茎的推荐下才顺利当上令尹的。

由于文献不足,我们现在也难以下确切的论断。不过,综合考察,还 是虞丘子推荐孙叔敖的可能性要大些,因为号称信史的《史记》也认为孙叔敖本来就是"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史记·循吏列 传》)。这与《孟子》中所载"孙叔敖举于海"大体吻合。

当然,这与氏家族在公室与若敖氏的斗争中一直坚定地站在公室一边也有很大的关系,孙叔敖之父贾甚至 在与若敖氏的斗争中付出了生命,楚庄王决心起用孙叔敖,也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孙叔敖当上令尹后,整个国都无论官民都向他表示祝 贺,他自然也是兴高采烈,踌躇满志。当大家都沉浸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时,一位老者出现了:他身着白衣,头戴白冠,不仅不向孙叔敖表示祝贺,反而把孙叔敖 担任令尹当做大坏事前来吊慰!

面对这位行为怪异的老者,孙叔敖不仅没有恼怒,反而恭恭敬敬地接待了他并且虚心请教:"楚王不嫌我才疏学浅,任命我为令尹, 大家都把这当做大喜事来祝贺我,而先生您却把它当做坏事来吊慰,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者见他态度恭敬,孺子可教,就说,有原因,你现在面临三方面的隐患: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说苑·敬慎》)

第一名相孙叔敖

孙叔敖一听,头脑登时冷静了许多,赶忙向老者请教避祸之法。老者又告诉他,只要他做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治理楚国也就绰绰有余了。这位老者在《韩诗外传》中成了"狐丘丈 人",他告诫孙叔敖应该如何去做的话也变成了孙叔敖自己领悟出来的,与此略有不同。

总之,孙叔敖在为令尹之初曾受到一位世外高人的指点,要他居安思危,不 要得意忘形,应该是可信的。

孙叔敖担任令尹期间,以身作则,勤于政事,精明干练,政绩斐然,不愧为一代名相。据司马迁《史记》载:"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三、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令尹一职,大权在握。一般人很容易沉迷于权力之中作威作福,而孙叔敖对于自己及家 人始终严格要求,洁身自好。在执法过程中,自然秉公而断,不徇私情。

就在孙叔敖坐上了令尹的位子之后,考验也马上跟到,而且相当棘手:虞丘家人仗着虞丘德高望重树大根深,竟然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如空气,拿违法乱纪当儿 戏。

虞丘是孙叔敖的大恩人,现在孙叔敖大权在握,予取予夺,就在他一句话。再说了,以虞丘的地位,楚庄王也未必不给这位国老面子。所以孙叔敖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孙叔敖却没有那样 做,他偏偏选择了对自己最为不利的一种——执而戮之,将犯法之人明正典刑。

第一名相孙叔敖

不过,孤掌难鸣,单丝不成线,如果只有孙叔敖这样正直的令尹,却没有其他的赞成者,哪怕他再铁腕再铁血,只怕楚国的崛起也只 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在称赞孙叔敖的同时,更景仰虞丘这个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虞丘更了不起,更具有道德垂范的意义,也更值得大书特书。话说他见孙叔敖 对自己的家人毫不手软,不仅没有勃然大怒,施以威压,反而高兴不已,为自己向国家推荐了一位真正的贤才而高兴,为国家令尹得人而高兴!

与一般的致仕官僚们 不同,虞丘不仅不摆臭架子、卖老资格,去找孙叔敖算账,还在楚庄王面前称赞孙叔敖"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委,可谓公平"。虞丘胸怀之宽广由此可见。楚 庄王看得很清楚,因此禁不住高兴地感谢这位推毂者说:"夫子之惕(赐)也!"我能得这样一位贤令尹,完全是老先生您的功劳!

从这件事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 相信,当初举荐孙叔敖的就是虞丘,与那位美丽的王妃无关。有孙叔敖这样的令尹,有虞丘这样的卿大夫,有楚庄王这样的国君,楚国还有什么理由不崛起呢?在他 们君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下,楚国社会风气很快变好,吏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安定,出现了"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盗贼自食"的盛世景象。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