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为张骞故里。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功高盖世,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全国有三个博望镇:1、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张骞故里)。2、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曹军于“博望坡”,使博望名扬中外。现存景点有:张骞祠,一步三眼井,火烧博望坡留下的唯一一棵古柘树,唐初名将尉迟敬德监修的三空石拱桥。博望为国家级三国旅游线重点段之一。3、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建于宋朝梁时,也是一个千年古镇。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郎中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途中被匈奴扣留。11年后,当他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回朝复命时,只剩下他和一个随从。张骞这次出使没有达到顶期的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受命率团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各国,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从此,中原的丝织品等及先进的农耕技术,从洛阳和长安绵延万里,源源不断地到达亚洲西域和欧洲腹地。为表彰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卓越功绩,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县的博望镇。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张骞故乡在汉中城固,为何受封于方城博望?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据《辞海》载:从西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宋朝,博望县历六百余年,博望古城就是博望县的治所。周边相临的宛城、裕州诸地,土地肥沃,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丝绸、瓷器、铁器、农牧产品的集散之区,成为张骞出使西域时货源的主要供应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册封张骞于此,既彰其“凿空”西域之功,又使丝绸之路货源供应得到了长期稳定的保障。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方城位于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交会处,山地在这里突然凹陷,形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垭口”。西周时期,方城属缯国。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经邓国讨伐申原成功,顺势北取缯国,将申、缯纳入楚国版图,在此设县。为戍守自固,控霸南土,争霸中原,楚国在夏路进入缯关隘口处修筑方形小城,屯兵戍守,“方城”之名即由此而来。在方城北部以垭口为中心修筑了西起邓州东北,东至唐河县界,全长600多里的长城——楚长城。它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长城。缯关遂成为南北通衢的重要关塞。《淮南子·坠形篇》将其与大汾、井陉、居庸等并称为“天下九塞”。1997年,邮电部曾发行《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缯关》。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缯”为丝织品的总称。方城在夏代为缯国,是我国丝绸业的发祥地。南阳地处秦岭东南,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方城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缘,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柞蚕的繁殖和放养,这里因之成为我国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柞蚕基地、丝绸之乡。据《南阳蚕业志》载:西汉时期,方城的拐河、南召的云阳、鲁山的瀼河形成三足鼎立的茧丝绸集中产区,其中尤以方城的拐河为最,素有“南召、鲁山养蚕餬口,拐河缫丝织绸赚钱”之说。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已故著名学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缯人用蚕丝捻丝织成了鱼网,用蚕丝制成弓弦狩猎,织成丝绸作裳。柞桑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西周时期,缯国丝绸业产量、质量均居列国之冠,虽是小国,但有山林柞茧,城内谷粟仓禀裕实,商人将上乘丝织品销往列国,经济异常繁荣。”对缯国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苏玉熙如是说。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丝路迢迢,驼铃悠悠。方城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衣被天下”,西域物产与风情也顺着万里丝路流入中原,在这一带积淀下厚重的丝路文化遗存。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车骑出行”画像,即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生动场景。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有大量的胡人形象,表明两汉时期这里与西域就已往来频繁。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有一条小山沟,上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在山腰的两块巨石上发现32龛共138尊佛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这些佛像都是高鼻深眼的西域人,具有浓郁的印度佛教风格。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经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杨镰研究认定:这些佛像石刻,比佛教正式传入中原要早数百年,很可能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后,跟随张骞来到中原的西域人雕刻的。2009年第6期《文史知识》发表的杨镰先生《丝绸之路史二题》指出:“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古丝绸之路虽己喑哑了马嘶与驼铃,但博望侯张骞开创的国际商贸奇迹已根植于方城人的记忆深处,凝固为矗立在方城大地上的一尊高大的张骞石雕像。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25389.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