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祭”?什么是”祭祀”?)

懵懂先生 318

祭祀礼是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左传》僖公十九年(前641)司马子鱼说:祭祀以为人也。文公二年(前625)记载:祀,国之大事也。成公十三年(前578)刘子(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家的大事,那么,什么是祭祀?祭祀的对象是谁?人鬼祭祀有哪些?中国古代祭祀人鬼礼仪是如何演变的?祭祀的意义是什么?通过以上五个问题,我们大致谈谈中国的祭祀礼。

一、什么是祭祀?祭祀一词,出现甚早,先秦文献常见。《周易·困卦》九五爻辞说:利用祭祀。谓利于举行祭祀。《仪礼·士昏礼》说:某之子未得濯溉于祭祀。濯溉是洗涤祭祀器皿,这是新娘父亲的谦辞,说我的女儿尚未参加过你(新郎)家的宗庙祭祀。《礼记·曲礼》说:祷祠祭祀祭祀不为尸祭祀之礼。求福曰祷,求得曰祠。祭祀之时,如果父亲健在,儿子一般不作尸。《檀弓》:唯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尔。祭祀之时,主人要尽心尽力主祭。《郊特牲》: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敬其嘉而无与让也。在祭祀礼中充当助手,就要劝尸吃好喝好,不要谦让。《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祭祀之美,在于谨慎诚恳,心系鬼神。

《说文解字》说:示,神事也。段玉裁说:言天悬象著明以示人,圣人因以神道设教。示本指万物有灵时期人们崇拜祭奠的灵石,即桌石的象形符号,可能是神主的雏形。

《说文解字》示部收录的文字,多与祭祀有关。《说文解字》说: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之甲骨文像手持一大块肉,金文增加示符,像持肉于示上。祭之本义是杀牲献血腥于鬼神,即以手持肉奉献神灵,后泛指祭祀。《说文解字》说: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

禩,祀或从異。祭祀不辍叫祀。巳和子在甲骨卜辞中字形相同,像孺子在襁褓中的形状;異在甲骨卜辞中像双手举子形,子代表祭祀礼仪中受祭的活人尸,故祀指尸代替神灵饮食,后来泛指祭祀。

祭、祀分开讲有差异,祭是祭祀地祇,祀是祭祀天神。合起来说没有区别,用祭用祀,多为行文方便,如《周礼》以祀天神以祭地祇。祭祀就是用牲肉供奉鬼神之事。

《说文解字》另有亯(享)字,谓献也,象进熟物形。享即饗,本指乡人饮酒聚会,后由人享推广至神享。享之甲骨文像穴居之形,居室是止息之处,又是烹制食物飨宴之所,引申有飨献之义。献祭目的是为了让鬼神享用,所以,享、飨通用。亯后来分化出亨、烹,古籍多通用。从甲骨文和金文看,鄉、饗、卿是一个字,皆为宾主相向而食,本义是用酒食招待人或祭享祖先。(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巴蜀书社2000年)

二、祭祀的对象: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儒家祭祀礼仪。祭祀属于吉礼,《周礼·天官·大宰》八则之一是:一曰祭祀,以驭其神。管理周天子王畿千里之内公卿大夫采邑的第一种法则,就是通过祭祀侍奉各种神灵。根据《周礼》记载,大宗伯掌管祭祀礼仪,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天上的神灵名神,地上的神灵叫祇,人死曰鬼。《周礼》一书通例,祭祀天神曰祀,祭祀地祇曰祭,祭祀人鬼曰享。

礼莫重于祭,祭莫大于天。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昊天上帝是天上的总神,犹如老百姓所说的老天爷,用禋祀的方式祭祀,即将玉帛和牺牲放置在一堆柴上焚烧,烟气上升,以祀天神,属于大祀。星是五星,辰指二十八宿,用实柴的方式祭祀日月星辰,是将帛和牺牲放置在一堆柴上焚烧祭祀,属于次祀。司中主管人间过错,司命主管赏功进贤,风师是箕星,能兴风,雨师是毕星,能兴雨,用槱燎的方式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即将牺牲放置在柴上焚烧祭祀,属于小祀。

地祇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和四方百物之神。社稷是社神和穀神,五祀是五行之神,《月令》谓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祭祀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以牲血滴地祭祀。以貍沈祭祀山林川泽之神,即将玉帛牺牲埋于地或沉于川泽。用疈辜祭祀四方百物小神,疈辜又称辜、磔、磔攘,即将动物胸脯劈开,体解牲体祭祀。

祭祀人鬼叫享。在请神降临之时,先用圭瓒酌郁鬯酒灌地降神,然后体解牲体,进荐腥血,酌醴献尸,即肆(tì)献祼之礼,是最为隆重的享人鬼之礼。馈食礼即敬献黍稷饭祭祀先王。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礼仪有祼、献醴、荐血腥、荐熟馈食等九献之礼,而大夫士享先王直接从馈食开始。春天祭祀先王叫礿,夏天祭祀先王叫禘,秋天祭祀先王叫尝,冬天祭祀先王叫烝。

可见,中国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其中人鬼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三、人鬼祭祀。

中国古代祭祀对象中,除自然之神天地、日月、山川之神外,就是人鬼祭祀。人鬼祭祀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祭祀有功于民的帝王之神和英雄先烈,如祭祀黄帝、尧、舜、禹等。《礼记·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古代圣王制定祭祀的原则是:凡是把有益于人民的法则推而广之者、因公殉职者、为安邦定国立下汗马功劳者、为大众防止灾害者、拯救百姓于水火者,死后均可享受祭祀。所以,周人始祖后稷能植百穀,被人尊为稷神;后土能平九州,使人民安居乐业,被人尊为社神;帝喾划定四时,帝尧赏均刑法,帝舜操劳国事,鲧治理洪水,黄帝正名百物,颛顼继承帝业,契教化百姓,冥恪尽职守,商汤待民宽厚,周文王以文治,周武王以武功,为民除害,这些人皆是古代先王,有功于百姓,民皆瞻仰,在他们去世以后,被当作神来祭祀。

第二类是祭祀先圣、先师、先贤、先儒等中华文明的先驱者。他们既非帝王,也非血缘亲属,但为人类造福无限,其中影响最大者为孔子,被作为先师祭祀,目的是崇德劝学。祭祀孔子,从汉代高祖刘邦以来,先后有十一位帝王至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唐开元年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元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追封为至圣先师孔子。唐高宗以后,用释奠礼祭祀先圣孔子、先师颜回,在全国建立孔庙,敦行儒学。

释奠礼仪于春秋仲月丁日进行,国子祭酒初献,国子司业亚献,国子博士终献,释奠礼不设尸,将祭品直接放置于神主之前,致祭者之间不举行酬酢之礼。明代祭祀孔子用八佾,京城释奠礼也改为大祀。

最早配享孔子的有颜回、曾子、孟子、子思,即四配;唐开元八年(720),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以《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称赞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作为十哲配享。南宋咸淳三年(1267),因颜回入四配,增补子张入十哲。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补朱熹为十一哲,乾隆三年(1738)年,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

除四配、十二哲之外,在孔庙中从祀者还有对儒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成为先贤、先儒,先贤是孔门弟子,如七十二子等。贞观二十一年(647),下诏书在太学祭祀孔子时,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位为经书作注解的学者配享。南宋理宗时期,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祭祀孔子,就是为了彰显、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类是祭祀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属于祖先崇拜。《论语·为政》记载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谄媚的行为。就是从祭祀有血缘关系的祖先角度来谈的。祖先祭祀,是中国祭祀礼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帝王贵族至平民百姓,都要在岁时祭祀祖先,唯一的差别是祭祀礼仪的繁简隆杀不一。

本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