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在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之际,考古专家们曾在其表面发现一种特殊的颜色——汉紫,它被专家们誉为是堪比古代四大发明的第五大发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汉紫又是从何而来?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1974年3月,在陕西省陵东的西杨村附近,有村民为抵御旱灾准备在自家后院打一口井,众人准备好工具之后,便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对于陕西人而言,打井是再平常不过之事,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眼中看似平常的农活,却引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就在打井工作进行到一半时,有村民突然感觉锹头一硬,随即蹲下身子来仔细查看,原来自己的铁锹触及了一块碎陶片。起初的时候,他也没有在意,可接下来的发现令人大吃一惊,随着发掘越来越深,陶片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最后人们居然将其拼成了一个人体的形状。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西杨村发现瓦王爷的传言迅速传遍当地,当地考古专家听到消息之后赶到现场,经过其认真勘测检验最终确定,村民口中的瓦王爷并非神明,而是秦代时期留下的俑人,因其大多数都以兵士和马匹造型居多,故此考古专家将其命名为秦兵马俑。秦兵马俑的出土,见证了秦王朝的伟大,同时也让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其造型工艺、排列方式等,无一不彰显着帝王的尊贵,因此,它们也被称作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秦兵马俑虽然威武霸气,但颜色却十分单调,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土灰色彩,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疲劳感。然而您可能并不知道,其实最初的兵马俑并非土灰色,而是具有完整色彩的。据考古专家称,兵马俑在刚刚出土之时,全身上下颜色各异,人脸部分肉色逼真,盔甲袍服也色彩分明。但不幸的是,就在出土之后不久,兵马俑便迅速集体褪色,最终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土灰色。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至于为何会出现该种现象?考古专家称,原因就在于空气中氧气的强氧化作用,毕竟兵马俑在地下埋藏千年,经历过大水、土埋及人为破坏,表面色彩早已呈不稳定状态,在突然进入富氧环境之后就会迅速脱落掉皮,失去本来的光彩。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考古专家们研究兵马俑色彩时,除了发现古代正常使用的蓝、黑、红、黄颜色之外,居然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紫色,后经化验分析得知,该颜色正是汉紫。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很难制作出多种颜色,尤其是紫色,它本身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故此制作起来十分困难。目前人类最早使用紫色的记录,当属大英博物馆内珍藏的一块古伊拉克残砖,砖面上有贵族人物雕刻,而贵族身上的袍服,都是以紫色染料涂满。从研究人员口中得知,伊拉克残砖上的紫色,其实是一种名为推罗紫的染料,它们异常珍贵,是提取于海边骨螺体内的一种堪比黄金的液体。可别小看推罗紫的珍贵程度,据说12000个骨螺体内才能提取一滴推罗紫,提取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不过提取过程复杂并不意味着提取技术高超,相比于推罗紫而言,中国秦代制作汉紫的工艺却显得尤为高科技。经过考古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汉紫的制作与温度有关,其制作原材料也很简单,就是传统的中国蓝与中国黄。从化学角度来分析,中国蓝与中国黄之中,都含有大量的硫酸铅与碱式碳酸铜物质,而铅与铜离子会因为化合价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的颜色,故此只要经过高温烧制,就能令它们产生变色反应。考古专家们说,秦人在烧制兵马俑时,会特意将窑内温度调整至800-1000度左右,继而令蓝色与黄色结合成紫色,也就是如今我们熟悉的汉紫。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汉紫的制作过程不是物理反应,而是纯粹的化学反应。虽然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但汉紫的制作过程,相比其一点都不逊色,堪称是第五大发明。若不是汉紫在秦始皇兵马俑身上留了下来,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伟大祖先的智慧,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还有更多的秘密,会被一点点地揭开。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参考资料:《秦兵马俑》张金虎著陕西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文章源自略懂百科-http://wswcn.cn/18353.html
评论